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之前發過很多晚清老照片,但基本都是黑白的。如果是彩色的晚清老照片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呢?今天帶大家看一組通過后期技術上色后的老照片,更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晚清時期一位婦女在織布。
手織布歷史由來已久。手織布的織造工藝極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
手織布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圖案可以從22種色線變幻出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其圖案意境,就是靠各種色線交織出各色幾何圖形來體現,通過抽象圖案的重復、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富有藝術魅力。
如今,我們的紡織技術已經飛速發展到可以完全不需要人工。傳統的手織布工藝也在面臨失傳,它將成為我們人類的一個寶貴的歷史財富。
晚清時期,兩女子坐人力車出行。從她們的行頭來看,非富即貴。
這是晚清的一個小腳青樓女子被龜奴背去接客的場景。
我們之前發過這張老照片,只不過是黑白的。現在這張照片經過后期技術上色之后有種更加真實的感覺。
這是晚清時期福建盲人學校里的一群盲童。
我們之前寫過靈光書院。晚清有些外國傳教士來華辦了不少學校,這其中就包括盲人學校。
靈光書院創始人岳愛美女士,本名艾米·奧克斯利·威爾金森,是一名英籍澳大利亞人。她在1896年奉基督教圣公會差遣赴華傳教。她在1898年在連江縣東岱鄉租賃一所民房,免費收容盲童,并創辦「中華圣工會私立靈光盲童學校」。
這是晚清的一對夫婦的合照。
他們衣著華麗,略帶羞澀地坐在相機前,拍下這張合照。從他們的衣著打扮,也能看出他們的家境富裕。
這是晚清時期正在等工作的兩個男子。
他們用驢來幫人拉貨,一般都是蹲在路邊等活,皮膚曬得黝黑。
這是晚清三大名妓之一的小榮喜。
這張照片是當時的法國駐華使館武官菲爾曼.拉里貝拍攝的。晚清三大名妓是賽金花、楊翠喜,小榮喜。我們寫過前兩位了,但歷史上對于小榮喜的記載比較少,照片也僅有這一張。
有一說法是,小榮喜是坤角。晚清很多名妓都會靠唱戲賣藝來吸引客人,據說小榮喜非常受八旗子弟的追捧。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小榮喜是尖尖的瓜子臉,五官小巧清秀,長相出眾,身材中等,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小榮喜也裹了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