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0月23日,當侵華聯軍打開紫禁城大門時,這座屹立百年的宮殿不復往日的井然有序,倉皇盡顯在道路上的雜草和和殿中的塵土中。
從1861年開始,慈禧便裹挾咸豐皇帝,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生涯。
她先后經歷了同治、道光、光緒三位皇帝,前后長達48年的統治時間,一時間權傾朝野。但面對列強侵略炮火,最終落到了逃命的地步。
看著眼前的荒蕪,日本攝影師小川一真舉起相機,記錄下了這衰敗的大清皇城。
隨著紫禁城的景色更迭,封建王朝落幕后,中國從摔倒到站起來建立新政權的坎坷之路,通過這些史料讓后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從對外宣戰,到倉皇出逃的慈禧
面對列強,慈禧太后也曾嘗試過反抗的。但她最終失敗在對清王朝國際環境的錯誤認知當中。
慈禧
慈禧常常把「孤兒寡母」掛在嘴邊,實際上則是不允許任何人對她手中的權利產生威脅,不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民間力量,亦或者外國勢力。
當年輕的光緒皇帝想借助維新派變法,從而拿回本應屬于自己的權利時,慈禧一派的后黨和光緒一派的帝黨,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沖突。
郁郁不得志的光緒帝,在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之后,壯起膽子與慈禧一派進行了抗爭。可終究沒能斗得過老謀深算的慈禧,最終還是以后黨打擊維新派、戰勝帝黨告終。
曾經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戛然而止,可是卻因為這場運動,讓英美等西方國家露出了水面。
這些國家甚至直接參與到營救維新派人士的運動中,不僅營救了康有為等人,而且還將軍艦停在天津大沽口外,迫使一度想廢掉光緒帝的慈禧,不得不放棄再立皇儲的想法。
從甲午戰爭之后,列強爭先恐后地與羸弱的清政府簽訂各種條約,不僅強行打開了國之大門,而且還不斷地瓜分在華的各種利益。
再加上如今公然插手清廷的權力之爭,這一切,都讓慈禧對西方列強國家,從心底產生了憎恨。
這時,從山東地區發展起來的義和團也適時地將「反清復明」的口號改為「扶清滅洋」,讓慈禧認為此時「民心可用」,繼而改「剿滅」為「支持」,讓義和團充當對抗列強軍隊「利器」。
義和團
其實,從那時起,慈禧就已經有了對列強作戰的想法,她曾經調閱過直隸、天津、北京周邊地區的總體兵力部署。
當時不僅有袁世凱的新軍,還有榮祿的武衛右軍,再加上直隸周邊的淮軍、八旗、神機營等部隊,總共11萬多人。
有如此「重兵」,還有數十萬義和團兵勇,這才讓慈禧敢于向英、俄、德、美、法、日、意、奧八國,以及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一共十一個列強國家同時宣戰。
然而,過度自信的慈禧,聽到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敗績,天津失陷、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接連落入聯軍之手。
袁世凱
眼見著戰報如同雪花般飄來,慈禧緊急召見群臣,商量應該如何應對,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不過卻并沒有立即向紫禁城進攻,而是在城內縱兵搶掠。
得到消息的慈禧,不再糾結是否顧及臉面,連忙換上了漢人的服飾,從中南海瀛台接出還被囚禁的光緒皇帝,忙不迭地逃離了明清兩代王朝的首都。
慈禧萬萬沒有想到,如此幅員遼闊的王朝,竟然這樣輕易被一群「紅毛蠻夷」攻進都城,自己作為享有無上榮光的「圣母皇太后」,如今卻淪落得像村婦一樣逃難。
而在他們離開后,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即將遭遇它的劫難。
慈禧西逃
落敗后的紫禁城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之后,首先進行分片占領,各國軍官縱容手下在片區內進行劫掠。
盡管各國軍隊對片區內的衙門、官府都進行了搶劫,但是紫禁城畢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中樞所在,里面還有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聯軍一時間也沒有輕易進行攻擊。
在法國隨軍記者貝野羅蒂記錄八國聯軍罪行的紀實文學中就曾經記載:
「據說紫禁城的重城之內,還居住著官僚、太監和宮女,傳聞說還有公主住在里面,可是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在北門和南門,還有日本和美國人專門派了士兵進行把守,驅逐那些妄想進入的流兵。」
八國聯軍
隨著慈禧等人的外逃,紫禁城已經不再是保護皇帝的最后屏障,八國聯軍的軍靴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踏進這個號稱「一磚一瓦都是黃金」的皇家禁地。
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擔任聯軍總司令后,在8月28日率領聯軍在紫禁城舉行了所謂的閱兵儀式,在一群強盜的嬉笑聲中散步般走進了曾經象征著至高王權的紫禁城。
為了防止其他人對紫禁城的破壞,聯軍頒布了禁令,禁止人們隨意出入,但是卻又在不久之后宣布可以通過申請,持有瓦德西或聯軍長官的名片也可以進入紫禁城「游覽」。
這里所說的「游覽」,其實也可以說成「劫掠」。
八國聯軍
往日稱重的教堂、課堂盡數被堆滿了箱子,里面裝滿了絲綢、茶葉,還有成堆的香爐、花瓶,以及好多看不清是黃金還是黃銅制成的器具。正如貝野羅蒂的書中所說:
「從前的這里就像是阿里巴巴打開的藏寶洞一般,精美的刺繡、象牙、珍珠制品被繡著精美圖案的絲袍包裹著。」
從9月8日開始,陸陸續續有五千多人次進入到紫禁城內,僅10月23日一天,就有二千多人次出入,日本人山本贊七郎和小川一真,便在這些人中。
山本贊七郎并不是日本軍人,也不是隨軍記者,而是早些年到中國旅行的旅客。
山本贊七郎
他早些年便常在北海、天壇、香山等名勝古跡游覽。當義和團在北京圍困洋人時,他成為日本使館中負責衛生和飲食的工作人員,八國聯軍進城之后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向導。
山本贊七郎在跟隨聯軍進城之后,拍攝了《北清事變寫真帖》,在記錄聯軍進城后生活的同時,也拍攝了大量紫禁城內的建筑和擺設。
與以勝利者自居的山本贊七郎所拍攝的照片不同,小川一真的照片沒有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感,他的《清國北京皇城寫真貼》,則有著更多的科研調查作用。
小川一真的拍攝鏡頭,更多的是著重于紫禁城「皇家建筑」的拍攝,同時也對紫禁城的建筑格局、構成進行測量、編繪。
小川一真
小川一真進入紫禁城的真實意圖,究竟是拍攝還是測繪,恐怕已經無從知曉。
僅從他在拍攝時采用的技術和情調來說,其真實身份恐怕絕對不僅是一名軍人或測繪人員。
在小川一真的照片中,記錄了從庚子之變后,已經變得一蹶不振的清廷所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庭廊中已經遍布塵土,顯然已經長期沒有人去清掃;廣場上的雜草已經肆虐,幾乎快要到達人們膝蓋的高度;一些無人居住的房子門窗已經蕩然無存,風沙已經可以「登堂入室」。
小川一真的照片中還記錄了許多已經再也見不到的景色:
面容恍惚的太監、滿身污垢的雜役,以及被戰火毀壞的御花園門房、太和殿雕龍髹金的龍椅,還有無數歷代帝王寫下的牌匾……
這一片蕭瑟的景象,讓人很難聯想到這里曾經是萬邦來朝的大清國心臟。也許,在一片紅磚綠瓦之下的蕭條,這才是腐朽衰敗的清朝真正模樣。
太和殿日晷和寶華殿香爐
百年修繕,重獲新生
八國聯軍對紫禁城的蹂躪并沒有持續多久,但所帶來的傷害卻是難以治愈的。不僅宮內許多價值連城的財寶被洗劫,就連用來救火的水缸上面的鎏金、鍍銅,都會被他們刮掉帶走。
至于對建筑的毀壞,更是讓世界為之嘆息,被稱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付之一炬,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不能修復的創傷。
慈禧因為自己的自大而付出代價,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但是已經腐敗入骨的清廷并沒恢復往日的榮光,反而在歷史革命的浪潮中結束了統治。
1924年,馮玉祥占領北京,最后一位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至此,紫禁城結束了它作為皇家居所的前半生。
1925年,國民政府將紫禁城正式改名為故宮,同時成立故宮博物院,在修理建筑、整理文物的同時,也將這座曾經的皇家宮殿向人們開放。
但隨著連年的戰火,博物院的運營最終被迫中止了。
翊坤宮
1949年1月,北平城重新迎來了和平,故宮博物院也重新開放。新中國成立前夕,相關工作人員決定對紫禁城進行簡單地修繕,用以迎接盛大的開國大典。
不過,由于紫禁城有72萬平米之大,相關的工作人員比起來實在是少得可憐。無奈之下,博物院從其他兄弟部門借調了許多人,又從周圍找了一些人民群眾幫忙。
盡管他們動用了7萬人次,仍然花費了接近九個月的時間才勉強把故宮前半部分清理出來。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清理出的垃圾多達25萬立方米,可以從北京修一條6米寬的高速公路到天津。
荒廢的天安門內側
從那時開始,相關工作人員開始逐漸清理河道、排水設備,修繕城墻、圍墻。
為了修復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從民間請來了木匠名家馬進考、杜博堂等大師指導木榫架構修復,又請來彩畫、鐘表、字畫等修復大師加入到修復故宮的工作中來。這一修,就是十年。
許多大師已經逐漸老去,他們便請來自己的師兄弟、弟子繼續進行修復,同時,最初跟隨大師的那些工作人員們,也已經成長為專家、大師,他們同樣兢兢業業地修復著古老的故宮。
1974年,在李先念的提議下,國家撥款1400萬,并且從全國各地抽調專家、工匠四百多人加入修補團隊,并且對外招收了300名青年學員。
有了這一批批工匠、專家的傳承和付出,故宮的建筑和文物幾百年以來的氧化、蟲蛀、霉菌以及雷電和酸雨等條件造成的損害,逐步得到了修復,并且完成了修復工匠的代與代的傳承。
最近一次的大規模修復是2002年。
2001年11月,李嵐清來到故宮參觀,當得知故宮已經近30年沒有大規模進行修復之后,認為很有必要再次進行修繕,于是在2002年3月,決定以武英殿為主要修復對象,再次展開大規模修繕工程。
這次修繕工程,是有著長期計劃的,首期先以武英殿修復為主,之后對慈寧宮、壽康宮等宮殿陸續進行修繕,時間一直延續到2020年,總計劃投資近20億元。
可以說,這是從清末到今為止規模最大、規劃最為完整的整體修繕工程。
這次之所以選擇這幾個宮殿進行修復,首先是這幾個宮殿損壞情況比較嚴重,琉璃瓦掉落、彩繪變色龜裂,石材也已經變質,如不及時重修恐怕將會再難修復;
其次是位置相對比較偏僻,屬于未開放展覽區域,平時的施工不會對游客造成影響。
其實,在故宮中軸線上對外開放旅游的部分建筑,一直都在保持定時、定項的維修,將這些數百年的建筑維持在不倒、不漏的正常狀態。
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將會把對故宮的修繕和文物修復工作繼續做下去,讓它重新煥發它應有的輝煌。
2020年,故宮已經迎來它的600歲壽辰。當初日本人拍攝下的那些頹廢、荒涼,已經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而逝去。
這個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在經歷過輝煌、沉淪、搶掠、戰火等數百年歲月洗禮之后,如今伴隨著新中國的騰飛,又重新煥發出屬于它應有的那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