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清末時期拍攝的老照片, 照片的拍攝者是一位叫阿爾貝· 肯恩(Albert Kahn)的法國旅行者。
1909年2月,他從漢口乘船沿長江前往上海,中間曾在南京做過短暫的停留,在南京游覽期間他拍攝了一些照片,記錄下了一百多年前金陵下關地區的真實景象。
1909年,從江面的船上眺望下關河岸,由石頭壘砌的防波堤已經出現坍塌,岸上的建筑大門前掛著英文的招牌,靠圖片左側,是一門帶有垛口的圍墻,不知為什麼要建成這個樣子。
下關的江邊路,兩輛大木頭輪子的人力車停在路邊等待客人,旁邊站著幾名士兵,他們都是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的部下,兩年以后的辛亥革命期間,他們跟隨統制向盤踞在南京的清政府發起進攻。旁邊的三層建筑是一座江邊酒樓。
金陵大酒店
接近中午時分,江邊路變得越來越熱鬧了,因為靠近碼頭,上下船的乘客都都需要從這條不寬的馬路上經過。在酒樓下前的街道上,行人、馬車和人力車攪在一起,非常擁擠。
女乘客
坐在馬車上的三名婦人,穿著月白的布棉袍,在腦后挽著發纂。注意看她們乘坐的馬車,車架和輪子都是木頭制作的,有兩小兩大四個輪子,上面搭有遮陽棚。這種設計顯然是受到俄式馬車的影響。
惠民河
枯水期的惠民河,狹窄的河道上停滿了木船。河岸邊搭建的簡陋茅屋是船民們臨時的住所。往遠處眺望,是橫跨在河道上的惠民橋。當時是惠民橋還是木結構的,1920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梁。
下關街道
下關的一條街道,并不是十分熱鬧,街頭站著聊天的幾個人應該是住在這里的居民。街道一側是一家客棧,門臉不大,一名男子笑嘻嘻地盯著鏡頭從店鋪前經過。
這張照片是肯恩乘坐人力車時所拍攝的,狹窄的街巷里頗為熱鬧 前景的男子歪扣著帽子,嘴里叼著紙煙卷,一只手正在胸前的口袋里掏東西,大概是因為見多識廣,他對眼前的洋人和照相機視而不見。
走在道路中間的這位戴著鴨舌帽穿著長袍的人在當時算是比較時尚的了,因為很多人還穿馬褂戴瓜皮帽。街道上空架著醒目的廣告牌。廣告牌前方的屋檐下伸出四只木制龍頭,這是從前掛幌子用的,說明這家店鋪已經有點歷史了。
一名小男孩站在路邊發呆,這身看似整齊的打扮總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旁邊的茶館里坐著不少的人,有歇腳的,也有聊天的。一名男子手里端著白瓷碗,一邊走一邊喝。
一百年前的笑容,今天看了依然很有感染力。女子很年輕,頭上戴著抹額,從她外罩上的破洞和背靠的房屋可知她并不是富裕人家的女子,但笑臉在陽光下顯得非常燦爛。
儀鳳門是是南京十三座明代城門之一,它是從下關前往城里的主要通道。這是當時儀鳳門外的景象,從下關過來的旅客乘坐人力車前往城內,路邊的一個貨郎的挑子邊,圍著三個孩子。當時城外已經出現了電線桿,似乎是剛剛樹立起來的,上面還沒有架設電線。
這張照片充分展現出儀鳳門的高大,從門洞向城內看,前方是一座木柵欄,它起到城門的作用。進城是一段下坡路,一個騎著腳踏車的人正在下坡。據資料記載,腳踏車最遲是在1868年傳入我國的,雖然并沒有普及,但在大都市中已非罕見之物了。
1902年,南京建立了第一支現代意義的警察隊伍。為了方便管理,當時的南京城共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每個區域設置有6個警察分駐所,每個分駐配有6支分別由11名警察組成的分隊。圖為一個分駐所的大門,門前插著龍旗,并有持槍的警察在站崗。
當時在下關地區設置了兩個分駐所,負責碼頭、輪船、海關以及周邊街道的治安管理。從照片中看,這些警察統一著裝,穿著長筒馬靴,整齊的隊伍說明還是訓練有素的。
在警察身后的茅草屋旁,有兩名捉虱子的男子,一個已經大功告成,正在穿衣服,另一個仍在埋頭找尋。這種場景在冬天里經常可以見到,因為當時衛生條件太差,一個冬天基本都不洗一次澡,很容易滋生出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