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討的小男孩
這個面對鏡頭似笑非笑,赤著雙腳的小男孩是一個孤兒。他的父母在饑寒交迫中被活活餓死。1945年,14歲的他在湖南衡陽已經乞討多年。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只能討口吃口,吃了上頓沒下頓。
因此乞討多年,他的全部家當也只有右手的一雙筷子與左手的一個碗,還有身上不知從哪里討來的一件衣服。這一年,多年的抗戰終于結束,小男孩似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很快,全國又將掀起大規模的戰役。這一戰就是三年,相信小男孩能熬過去。此后,他會看到生的希望。
郵遞小哥
這位皮膚黝黑的男子看似五十多歲但實際年齡只有三十歲。他一天走的路程趕得上一些人一個月甚至一年所走的路程。他所從事的工作是當時新興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管理人員的工資相當高,而底層的工作人員不僅又累又苦,工資還不高。
這位男子所從事的行業正是現在興盛的郵遞行業。他正是一名一天跑斷腿的郵遞員。當時,他收發郵件全靠兩條腿,跋山涉水相當辛苦。縱使頭上的帽子一直不摘,男子的臉色也會如黑炭一般。他手中持一把傘,既為遮陽,也為擋雨,腳上的鞋幾天就要更換。讓他欣慰的是,他的工資不會被拖欠。
學武之人
1900年,泰山上的一位老漢,手握長槍,身姿挺拔,雙腿站如松,神色淡然,盡顯學武之人的風姿。因為學武使得老人還能有如此硬朗結實的身板。當年,到他這樣的年齡,普通人背已躬,腰已折,腿腳更不利索。
這位老漢應是泰山上的守衛。此時正是山東義和拳四處流動之時,很多地方亂作一團。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學武之人自然要挺身而出。
1946年,一個眼神呆滯,瘦骨嶙峋,皮膚暗黃的小男孩拿出自己幾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這些食物分別是野菜、粗糠、觀音土。其中,野菜與粗糠已經是稀缺的食物,所以要搭配著觀音土吃,這樣可以節省下一些野菜與粗糠。
小男孩吃這些食物維持生命,但全身已經皮包骨頭,兩只手臂上出現癥狀。如果這樣持續下去,這個小男孩很難熬過三年多的戰爭時期。當時,這樣的孩子數不勝數。
廢棄的清軍陣地
1912年,山海關附近的百姓正在清軍廢棄的陣地上游玩。陣地上還殘留著防御城墻與一個鐵炮筒。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山海關,將這一帶的清軍防御設施破壞,并在此地駐軍。清軍在此地的力量大大削減,成為清廷的肘腋之患。
很多人認為當年清軍主要依靠大刀、長矛、弓箭對扛外國侵略者的洋槍洋炮。其實,早在清軍抵抗英法聯軍時,軍中早已配備了火器。到八國聯軍入侵時,清軍幾乎全軍配備了火器。但清軍的火器比起侵略者的武器,不論在射程、火力還是填彈速度上都遜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