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近親結婚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近親結婚在皇室中尤為普遍,人們更是覺得理所當然。古代皇室的人們都認為自己血統高貴。于是為了保證他們血統的純正,皇室大多會選擇近親結婚。在平民百姓中,婚姻都是父母之命,父母們一般會選擇好友或兄弟姐妹的兒女們與自己的兒女成親,這樣兩方都知根知底,也更能促進兩家的感情。
近親(或稱親緣關系)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內有共同的祖先。如果他們之間通婚,稱為近親婚配。近親婚配的夫婦有可能從他們共同祖先那里獲得同一基因,并將之傳遞給子女。如果這一基因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其子女就可能因為是突變純合子而發病。因此,近親婚配增加了某些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發生風險。近親婚配使子女中得到這樣一對純合或相同基因的機率增加,這一相關系數稱為近婚系數。
李文安,字式和,號玉川,又號玉泉,別號愚荃,榜名文。安徽合肥人。李文安早年讀書很刻苦,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從小身體很弱。別人家聰明的孩子4歲就開始啟蒙了,他到8歲才讀書,到了13歲,別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讀完「四書」和「毛詩」。殿試三甲,朝考以主事用,與林則徐之子汝舟同年服官刑部。
當初在磨店鄉老家時,有一年他父親抱回一個正在出天花的女孩。李殿華雖身在鄉下,畢竟是個小知識分子,略懂些醫道,尤擅長兒科,見了心憐之,于是抱回家收治,幾番調治后居然治愈。女孩病雖好了,但臉上卻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點,這對女孩來說,是個不小的缺陷。小女孩漸漸長大了,也特別懂事,小小年紀的她總是為家里分擔家務,對家人照顧的無微不至。來報答李老太爺的養育之恩。
李文安是個心慈面善的人,見不得人家受苦。有一天他晚上從外面回來,看見姑娘勞累得倒在灶門口就睡著了,就順手脫下外衣蓋在姑娘身上。其父聞知后,知道兒子對姑娘有情,就讓他們成親結為夫婦。就這樣李文安娶了自己名義上的妹妹為妻。她善于治家,前半生非常辛苦,后半生極其享福。她還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
原來這她也姓李,是同縣李鴻謨的女兒,李鴻謨本是貧民,后因女貴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特殊的身世使她不僅吃苦耐勞,潑辣能干,遇事有「豁出去」的氣概,而且有很高的智慧。你或許不知道李文安是誰。但是你一定會知道他的兒子李鴻章。他生錯了時代的偉大宰相。始終沒有機會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但他到底讓中華從野蠻到文明之間,邁了一小步。步子不大,但也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