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可匆匆百年,再詳實的文字都湮沒于歷史車輪下。唯有那些泛黃的照片見證滄桑世事,榮辱興衰。這是一組后期上色的老照片,不乏有大人物出鏡,更有面露兇光的犯人,侵略者的恣意妄為。「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大清最后一位鐵帽子王奕劻,除了第一貪和珅就數他了。雖然一生政績平平,可斂財卻是一把好手。他為人低調圓滑,卻秉持「榮辱忽焉,皆在圣意」,這讓他成了慈禧的鐵桿粉絲,能力平平卻榮登高位。
1872年,同治帝大婚之際,封奕劻郡王銜;中法戰爭后,進封慶郡王;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封為慶親王。1903年,軍機大臣榮祿病逝,他入值軍機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衣衫破爛的乞丐向地主少爺乞討,真是同一個屋檐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達官顯貴賣官鬻爵,底層百姓卻茍延殘喘。世道艱難,清宮劇里又有多少能博取幾人的眼淚?
1895年,震驚中外的福建「古田教案」發生,讓剛剛甲午慘敗的光緒帝更是焦頭爛額。可洋人11人被殺,豈能罷休。光緒帝嚴查涉案人員,圖中就是緝拿歸案的主犯張赤四,共抓捕了300多人,最后26人被斬首,剩余的不是無期就是流放。
犯人跪在地上,面露兇光,心有不甘。當時國弱家貧,仇外情緒格外強烈,教案紛起,最后在庚子年來了一個總爆發。
三位嬌美可人的大家閨秀,服飾華麗,頭戴抹額,馬面裙,長襟衣。都說清朝女子的服飾丑陋不堪,可這幾位端莊秀麗,清麗脫俗。
五代同堂的盛大場景,被一張全家福給定格了下來,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在封建社會,繁衍子嗣一直都是頭等大事,家大業才大。不管是娶妻納妾,都在追求多子多福。
氣宇軒昂的六品武將,身材高大,穿補服,戴朝珠,不怒自威。補服是辨別清朝官員文武,品級的主要標志,留心一看就知道。這位官員胸前補子是繡彪圖案。武官補子從一品到六品依次為麒麟、獅子、豹子、老虎、熊。
在宮門前等候選秀的鑲黃旗旗女,年齡不大,站一排高矮不一。可以看到她們衣著樸素,并沒有濃妝艷抹。
這些旗女都是包衣選秀,不是嫁給貝勒或者王爺,選中后都是在內庭干雜役,辛苦的很。
在宮里要嚴守宮規,一待就是十多年。等出宮已是「大齡剩女」,當時二十五六歲,嫁人都很難。
一張大戶人家結婚的照片,經過后期上色更顯得突兀,尤其是新娘,雖然穿得艷麗,可一雙若隱若現的三寸金蓮,加之慘白的臉龐,感覺有點瘆人。二人胸前的大紅花更是鮮艷奪目,身后墻上掛著天王送子圖,盼望二人早生貴子。
紫禁城一處宮殿門口,幾名洋鬼子正在休息,繳獲的刀劍橫七豎八扔了一地。庚子事變,是國人心頭的痛。
慈禧向洋人開戰,本以為借助義和團神功護體,刀槍不入,卻三個月都沒堅持下來。自己跑了,京城被攻陷,大清子民更是慘遭凌辱。
慈禧是大清最后的統治者,可只要是女人,就免不了俗。晚年慈禧對于拍照很上癮,也就留下了很多照片。冬天賞雪,夏日賞荷花,沒事來個自拍。
這是她的一張擺拍照,老佛爺的「觀音范」,人坐在荷花池,手拿凈瓶,凝神聚氣。左側的「龍女」是四格格,號稱大清最美的格格,至于右側的「護法」就是李蓮英,晚清最牛叉的太監。
慈禧太后喜好佛事,晚年常以觀世音自居,以為可以譜渡眾生,卻不知大清最后幾十年風雨飄搖,內憂外患,自個兒在世人眼里更是背負滔天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