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封建社會的老照片,晚清童婚小夫妻,富人出行排場大

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清朝統治的晚期,也就是晚清時期,受戰爭的影響,清政府被迫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力日漸羸弱,民不聊生。

隨著西方國家的介入,很多洋人來到中國,在這個時期也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老照片,讓我們得以了解那個時候的真實歷史。今天歷史鏡像館通過一組老照片帶你還原一個封建社會的模樣。

這是晚清一對舉行童婚婚禮的小夫妻。

封建社會,結婚年齡普遍比較小,像這種童婚是很常見的。在古代,為增殖人口、加強國力,許多統治者制定了鼓勵早婚早育的政策。比如《春秋外傳》中記載,越王勾踐規定,「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漢書·惠帝紀》記載,漢惠帝為增加戶口稅收入,發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即十五歲以上還未出嫁的女子,在征收人頭稅時一律按照五倍計算。

政策的鼓勵,加上經濟制約和民間封建思想的影響,導致童婚成為一種常態。

這是晚清一家人正在吃飯的照片。雖然有四個大人,兩個小孩,但桌子上只有兩個菜。

這是晚清時期一個公立女學堂的學生合影老照片。

晚清,受西學東漸思潮影響,有部分人開始重視對女性的教育,加之清政府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壓迫,越發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于是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女子學堂。

1907年,清政府相繼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對女子師范及女子小學堂在辦學宗旨、入學年齡、課程設置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和要求:每縣州必設立女子師范一所。

清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清政府創立中國最早的女子師范學堂——京師女子師范學堂。

這是晚清時期的街頭老照片,人潮涌動,好不熱鬧。

這是晚清的兩個綠營兵。

綠營兵是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因為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志,稱為綠營,又稱 綠旗兵。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

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綠營兵,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清朝前期,綠營兵還是很厲害的,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戰爭中,綠營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到了清中期,相對腐化墮落的八旗兵,綠營尚稱精銳。但清晚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最后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綠營之制僅存空名而已。

這是晚清時期的剃頭匠。

剃頭匠可以說是中國民間的古老職業,這一職業的歷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朝。清朝的時候,男子都是留著長長的辮子。需要打理的時候,就需要剃頭匠。

剃頭匠一般挑著一副擔子,走街串巷,趕集下鄉。他們的擔子,一頭是臉盆之類的器具,要給顧客清洗用的。另一頭是個柜子,一般放有手推子、刮臉刀、小剪子等理發工具。

他們除了基本的剃頭編發,處理胡子,還會采耳,修雞眼等各種手藝。

這是晚清流落街頭的乞丐。

清朝末年,戰亂頻發,清政府被打敗,簽訂了割地、賠款、通商、喪失主權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章程和協定等,列強對中國進行瓜分。然后隨著鴉片流入中國,國力日漸衰弱,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很多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從這種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們甚至衣不蔽體。

這是晚清富貴人家出行的畫面。

晚清政府腐敗,貧富差距懸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畫面比比皆是。富貴人家排場很大,窮人卻食不果腹。

用戶評論

2023/4/1 1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