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將目光盯向日漸衰落的清王朝,它們想要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得到財富。恰好遇上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國便以此為借口派出軍隊侵華。這便是鴉片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不過因著鴉片戰爭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西方的許多先進技術也得以傳入中國,其中便包括照相技術。
1837年,銀版照相技術在法國問世,而當時有一名叫儒勒·依蒂耶的法國人在中國海關供職。1846年他便將此技術帶來了中國,那一年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第四年,外國人到中國游覽的人日益增多。得益于照片技術的傳入,給后世留下了不少清王朝的舊照,其中便有一些與軍隊有關。小編今天帶來的這一組便是清末軍隊的珍貴舊照,第一張拍攝于1853年,服飾夸張的清軍。
第二張拍攝于1863年,洋務運動開始的第二年,照片中站中間的那個人便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宣統皇帝的親生爺爺。奕譞生于1840年,此時應當才二十來歲,他的兒子光緒都還未出生。邊上的那兩人是他的侍衛,比之身形正常的奕譞,那兩名侍衛顯得過于瘦削了。這大抵也是因著三人的身份,奕譞作為皇室成員,伙食待遇自然好。
第三張拍攝于1872年,照片中的士兵年紀稍大,穿著八旗服飾背著箭弩。就他身上的武器來講,在這個年代是十分落后的,要知道當時西方國家的槍炮已經十分先進了。也難怪說後來被打得那麼慘,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相對安穩的狀態,然而也只是暫時的。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后,中法戰爭、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等等大事,一個接一個不斷出現。
第四張照片拍攝于1892年,一名士兵背著一把鳥槍,鳥槍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這玩意兒還是嘉靖年間時傳入中國的,到他這年代,算是落后上百年的武器了。西方國家早在三十年戰爭后便以燧發槍取代了鳥槍,武器落后,便是當時挨打的根本。也是後來抗戰打得艱難的一個因素,不得不說,閉關鎖國害人不淺吶。
第五張拍攝于1904年,也就是八國聯軍侵華后的第四年,辛丑條約簽訂的第三年。這張拍攝后的第二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清廷取消了延續上千年的科舉考試。然而此時無論是什麼舉措,都沒法挽救坍塌的大清帝國了,士兵一派萎靡。骨瘦如柴的大有人才,除去當時沉重的壓力之外,便是因著鴉片的禍害。
總結:雄踞世界東方數千年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到了近代會挨打,說到底還是因著清王朝的夜郎自大。當年道光得知英國女王自選配偶,竟然大笑蠻夷之邦不懂婚姻需遵守父母之命,殊不知歷史從來不會等待任何國家。只能由國家自覺跟上歷史的步伐,跟不上的便得挨打,強大才是唯一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