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上到處都是上百年前的照片,有些圖片清晰,內容豐富,畫面模糊不清,但都被網友們津津樂道。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往往會讓人眼前一亮,細細品味,感慨萬千!
清朝的時候,民不聊生,整個社會的入學率都很低,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了學,只能在很小的時候外出打工。照片中,上海一處工地的建筑工人,衣衫襤褸,臉上被太陽曬得焦黃,眼神中滿是歲月的痕跡,對著攝像機顯得有些呆滯。
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工業革命對清朝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隨著礦山企業的發展,童工的數量和規模也越來越大。雖然他們在勞動力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他們孱弱的身體,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四川茶館里的苦工們,吃的苦都寫在了臉上,一杯二十斤的板茶,這十六杯就是三百多斤。鴉片戰爭前,茶葉貿易是清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此后,鴉片橫行,茶葉生產技術落后,出口面臨危機,利潤銳減。
七個被判處「流刑」的囚犯,正準備離開。他們此行的目標,不是邊境,就是東北寧古塔,所有人都是一片寂靜,前途茫茫,生死未知!
有的人帶著木枷,有的人用來「站籠」,木枷的尺寸和牢房的高度,都能判斷出他們犯下的罪孽。這種折磨,是一種折磨,讓人動彈不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京城前門的一座箭塔,氣勢恢宏,氣勢恢宏。一輛輛馬車行駛在泥濘的道路上,留下一道道車轍。八國聯軍入侵時,熙熙攘攘的大街被燒成了灰燼,箭塔也被大火燒毀。
這兩個滿族士兵,身形消瘦,看起來就像是一根木棍,讓人忍不住感慨,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守住自己的家園?
眾所周知,八旗軍是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他們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就是因為他們的英勇。但清朝中期以后,八旗的風氣就變得很差。同時,清軍序列中另有一股「綠營兵」,曾經是平三番的主力,但在朝廷的壓迫下,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其次,則是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鄉勇。
一張晚清時期的家庭照片,可能是頭一次拍,大家的神情都很不自然,很拘謹,很靦腆。一位族長心中焦急,從他握緊的拳頭就能看出他的情緒。
理發師,帶著一身的東西,有木炭,有長凳,有工具。后面的布告上說,大清首都已被外國軍隊攻陷。慈禧與光緒帝早已棄城而逃,百姓們卻依然要生活下去。
四輪馬車,一輛轎車,一輛一輛的,西式現代化,使古代的封建中國望塵莫及,閉關自守,被人追趕。這張照片就是一個帝國衰敗的縮影,如果不改變,那就是自取其辱!
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對其實施了分區占領.永定門附近的圍墻被拆掉了,法國人在盧溝橋附近鋪設了鐵軌。無數的軍需物資,無數的奇珍異寶,從京城運送到了京城。
這幅畫面讓人很難過,一幫小孩在洋人的鼓動下,向八國聯軍致敬。有些人臉上還帶著微笑,似乎還沒有經歷過國家覆滅的慘烈。也許他們只是覺得,有糖果,有一餐可以充饑。「國家不知道人民,人民也不知道國家」,大清人的存在與否,其實并不重要。
三個打獵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卻連一只獵物都沒有。就像這首歌里所唱的,「刀劍黯淡,戰鼓之聲遠去,一張張栩栩如生的面孔在我面前飛舞。」他的身后,是倒塌的城墻,前方是一條長長的鐵軌,「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想,我會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