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拍攝于清末民初(1905-1915年)的照片,定格了老北京的建筑和社會生活的瞬間。更難能可貴的是,攝影師對這些照片進行了手工上色,讓我們看到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歷史風貌。
北海瓊華島。
北海是風景秀麗的皇家園林,有山有水,有亭台樓閣、有樹木怪石,既充滿自然野趣,又有江南園林的神韻。乾隆皇帝特別喜歡在其中游覽,說「園林之樂,不能忘懷」。到慈禧太后掌權,她命人修建了鐵路和小火車站,連通她的寢宮儀鸞殿,經常乘小火車來園游宴。
頤和園繡綺橋。
繡漪橋拱形特別高,被人形象地稱為「羅鍋橋」,這麼設計是為了方便船只通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來頤和園時,經常從西直門外倚虹堂或樂善園上船,經長河從繡漪橋下進入昆明湖,也算是皇家交通的要道。
天壇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筑,每年孟春時節皇帝到此祈谷,求老天保佑這一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祈谷壇、甬道以及兩邊的廣場上雜草叢生,顯然已經疏于打理。光緒帝去世后,宣統帝因為年幼,就不再親自到此祭祀了。
天安門。
清初營造天安門時,賦予它「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它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最大,位于皇城中軸線上,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甬道及兩邊的廣場上雜草叢生,很久沒人清掃了。
前門東站,人潮涌動。
前門東站建于1901年,是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由英國人建起來的,當時朝廷試圖阻止,但是根本沒用。把火車站修到城內,慈禧太后很不高興。到1906年,由于人員往來和貨物流通的需要,朝廷根據形勢的變化又在前門西建了一座火車站。前門站不是最早的火車站,但肯定是近代北京最重要的火車站。
官轎。
這個官轎有四名轎夫、一名轎頭,行轎時轎夫不能大聲說話,起轎、落轎不能胡來,全部要聽轎頭指揮。按照清朝規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
騾馱轎。
提到轎子,很多人以為都是轎夫抬的。其實不然,也有轎子是馬、騾子、驢抬的。人抬轎子用的人工多,成本高,有排面,一般是富貴人家用。騾馱轎用畜力,省錢,一般是平民之家用。其實,騾馱轎除了成本低,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走得更快、走得更遠,轎廂寬大,人坐在里面更舒服一些。
黑龍潭龍王廟。
黑龍潭龍王廟規模宏大,紅墻黃瓦、金碧輝煌(手工著色沒有體現出紅墻)。相傳黑龍是東海龍王的兒子,有一年它外出歸來,發現自己棲身的龍潭被一條白龍霸占,這白龍經常幻化成白衣秀士為非作歹,傷害百姓,富有正義感的黑龍與白龍在半空中展開殊死拼殺,最終將白龍摔死在畫眉山上,黑龍得以重返黑龍潭。因此建廟祭祀。
站在高處遠觀皇城。
那些高高聳立的殿宇,就是紫禁城的建筑。周邊灰頂的房子,大多是各類官衙。皇城之外,有西式的三層小樓,應該是外國人蓋起來的。你能猜出拍攝位置大致在什麼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