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晚清滿洲人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滿洲人的真實模樣,看看和影視劇里的滿洲人有什麼不同?這張滿洲福晉的滿洲特征還是很明顯,而且滿洲服飾和旗頭,一看就是滿洲女性。這照片的男性,從臉型看,比較寬,而不是滿洲人的長臉,所在這位男性有蒙古人特征,應該是滿蒙通婚而帶有的蒙古人特征。
這是一滿洲家庭的全家福,一男主人和一女主人,有四個年齡相仿的男孩。加上前一張的一對滿洲夫妻,可以看到當時大多數滿洲家庭是一夫一妻,沒有中原人一個男子有很多妾的情況。
這也是一戶滿洲旗人家的全家福,男女主人坐前邊,三個孩子分布在四周。
這戶滿洲旗人家族,年長者是老夫人,類似賈母的角色,其他子孫分坐和分站后邊。
這張拍攝于1910年晚清時期的滿洲,是日本牙醫德康敬一拍攝的一張滿洲旗人家的全家福,老太太是這家輩分最高的人,自然坐最前面中間,后面站的是當家人,而孩子在第三排。體現出滿洲旗人家庭的規矩。大門的竹簾子后還一位似乎在張望,很可能是傭人,這種場合他們不能上台面。
老照片:一位非常年輕的滿洲官員,過去重視滿洲軍功,立下軍功,就會給予相應的職務和獎勵,而且軍功獲得的多,獎勵是給予疊加。即使這位滿洲戰死,他應該獲得的職務和獎勵就傳給他的后代。如果年齡尚小,也會給予相應待遇,就是可以領取相應職務的工資。待成年通過考核后,會優先獲得祖先用生命為他掙得的職務。所以出現比較年輕的滿洲官員,也就不稀奇的了。
這張照片是文祥,滿洲八大姓之一的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他和恭親王都是主張實行西化改革,是晚清洋務派重臣,長期擔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之職。他和恭親王,都算是早期睜眼看世界的滿洲人,他在光緒元年就提出實行西方的議會民主制,他的思想非常超前,可惜保守的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中原的理論陣地,大多數的人還是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只用西方的先進設備,而制度還延續中原幾千年的封建專制體制,走中原特色的改革之路。在朝廷上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他堅決反對放棄新疆的論調,認為祖宗打下的江山,一點也不能少。
光緒二年(1876年),文祥去世。追贈太傅,謚號「文忠」,入祀賢良祠。關于文祥,在沈陽還有以他命名的文中堂街,有文中堂胡同,有他的故居。他是「同治中興」中和恭親王一樣的洋務派領袖人物。具體可以點擊查看滿族文化網的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同治皇帝去逝
》。
老照片:恭忠親王奕䜣,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因為在中原人對外界還不了解的情況下,恭親王就因西方人談判,與西方人接觸,有了更多的西方知識,被當時的人稱鬼子六,就是說的,他的思想做派,在中原人看來,恭親王像的西方人,這如日本人當時的主要脫亞入歐,當時恭親王可算是最早成為像西方人一樣的現代人。
恭親王與咸豐從小是一個母親撫養長大,本來關系很好,變成君臣就失去了過去的手足情。具體可以看滿族文化網的文章《
咸豐皇帝與恭親王本來是一母撫養,最后兄弟倆卻為一個字決裂
》。
清朝時期的兩位重臣相約而談,似乎在討論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
清朝時期的一張官員合影圖,這張既滿洲官吏也有漢族官吏,大家是否可以一眼就分辨出來呢?
這是晚清名臣李鴻章和哥哥李瀚章及子孫后輩們合影老照片
1902年北京牧師劉明傳(音譯)一家人,夫人大腳,應該是信基督教的滿洲旗人。
1907年,北京普通旗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