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北京街頭舊照,店鋪裝潢講究,雜貨攤邊圍滿路人

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晚清時期照相技術流入中國,很多影像得以保存下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泛黃的老照片對當時的歷史窺得一二。

一百多年前的老北京是什麼樣的?今天歷史鏡像館通過一組照片帶你穿越回那個年代,看看那時的模樣。

這是晚清時期的老北京街道上的木牌樓。木牌樓是中國傳統建筑之一,最早見于周朝。

牌樓和牌坊不一樣,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牌樓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而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

牌樓一般都是中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作為國都的老北京可以說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

這是晚清時期北京街道上的雜貨攤,大人和小孩都在圍著觀看挑選。這種流動的雜貨攤在老北京很常見,小販們背著自制的攤擔,走街串巷到處吆喝。

這是晚清北京的前門大街。前門大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商業十分繁榮。從招牌上可以看到瑞增祥綢布店。

在北京前門和大柵欄一帶,有八家帶「祥」字的綢布店,被稱為「八大祥」,也就是:祥義號、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廣盛祥、謙祥益。

這是1907年拍攝的泰陵石牌樓。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在河北保定,它始建于清雍正八年至十四年。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年代較早、規模較大、風水格局較為完整的皇家陵寢。

泰陵石牌樓其中一架居中面南,兩架稍后,分朝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構成一個寬敞的方形廣場。這種格局在中國現存帝王陵墓中是少有的。牌坊大小相等,建筑形式相同,每架高12.75米,寬31.85米,均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形式。

這是1907年拍攝的昌陵石像生,石像生是陵寢建筑組群的一部分。清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合葬的陵寢,位于泰陵的西面。

雖然這些陵寢不在北京,但因為是皇家之地,所以它和清末的老北京是分不開的。

這是晚清時期的老北京俯瞰照片。

這是1913年隆裕太后的國民哀悼會,這張照片是追悼會上太和殿廣場情景,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

我們之前寫過隆裕太后,她是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葉赫那拉·桂祥之女,也就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為人比較低調隨和,因相貌平平,性格軟弱,不得光緒帝寵愛。

隆裕太后去世的時候,雖然才46歲,但此時清朝已經滅亡,已經是民國二年,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讓她與光緒帝合葬崇陵。

這是晚清時期的長城。長城到了清末的時候,已經沒有其抵御工事的功能。

這是晚清時期老北京街道的「寶裕字號」店鋪,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間店的門面裝潢十分講究,精美的木雕讓店鋪看上去十分華麗貴氣。

參考資料:

宋亞萍. 牌樓建筑歷史文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7):17117-17119.

用戶評論

2023/4/1 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