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老照片,榮壽固倫公主和外國公使夫人合照,末代皇后婉容舊照

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在古代,皇宮是至高無上權力的所在地,尋常百姓是無法知其貌的,所以這也給她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清朝末年,照相機隨著動亂進入中國,進入皇宮,留下了不少珍貴影像。因此,我們也得以從一些留下來的老照片中去了解古代皇宮內的真實面貌,在這些黑白影像里觸摸歷史的余溫。

今天歷史鏡像館繼續帶你看看清末民初的皇宮老照片。

這是20世紀初的長春宮內。

長春宮是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在太極殿的北面。長春宮還有過改名史,在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時候,叫長春宮,後來到了嘉靖十四年被改為永寧宮,到了明萬歷四十三年又把長春宮這個名字改回來了。

長春宮是明清兩代后宮嬪妃居住之地。住過這里的有明朝嘉靖皇帝的尚壽妃、天啟皇帝的李成妃、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還有我們熟悉的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在辛酉政變后,也曾居住于此。溥儀的淑妃文繡也是住在這里,照片上的洋娃娃就是她的。

住在這里的后妃中,最受皇帝寵愛的莫過于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對富察皇后感情很深。她去世后,乾隆帝下令保留她在長春宮居住時的原陳設,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還將她的畫像、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并且自己經常獨自一人來到長春宮憑吊。

坐在這張照片中間的是載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榮壽固倫公主。這張照片是她在接待外國王公使臣的夫人們。榮壽固倫公主是慈禧最喜歡的公主,因為她敢于進言,也試過當面批評慈禧,慈禧都沒有為此動怒,所以宮中人人對她敬重。

榮壽固倫公主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女,因為父親的朝中重臣身份,她被召進宮,獲封榮壽固倫公主,賜乘黃轎,賞食公主雙俸。

榮壽固倫公主17歲就做了寡婦,一生沒有生育。

這張中間的也是榮壽固倫公主,在她左手邊的是四格格,慶親王奕劻之女。因為父親的政治野心,被送進宮,一直陪伴慈禧太后左右。

這是20世紀初的寶相樓。

寶相樓在慈寧宮花園北部。在明朝的時候,是咸若館東配殿。到了清乾隆三十年被改建為樓式建筑。它主要是清代時為皇太后、太妃們的禮佛之所。寶相樓體現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是清宮佛堂的一種重要模式,清宮檔案中稱之為「 六品佛樓」。

這是1913年梁鼎芬的崇陵種樹老照片。

梁鼎芬晚清文學家、藏書家、詩人。他曾經擔任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是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人。

他曾經在清光緒十年發生的中法戰爭中,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指責李鴻章與法國議約時在中越問題上處理失當。于是開罪慈禧,被慈禧以「妄劾」罪,連降五級,到太常寺去做司樂小官。之后他憤而辭官。民國后,梁鼎芬任清室的崇陵種樹大臣三年。

他擅長書法詩文,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他也酷愛讀書、藏書,他的私人藏書達10余萬卷。他于1911年在家宅廣州大東門內榨粉街93號太史第成立「梁祠圖書館」,所藏者十之八九為舊學書,十之一二為新學書,開放給各地學堂學生使用。

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他的兒子將所存藏書二萬余冊,捐給了廣東圖書館(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其數量相當于當時省館藏書總量的兩倍。

這是1907年菲爾曼•拉里貝拍攝的頤和園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始建于清乾隆時期,它橫臥昆明湖上,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是清代皇家園林中規模最大的石橋。它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

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只。

而十七孔的來源據說是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

這是末代皇后郭布羅婉容的幾張老照片。她是清朝遜帝溥儀的皇后,滿洲正白旗人,16歲就入宮為后。她的父親郭布羅·榮源是內務府大臣,十分開明,認為女子也要受教育,所以婉容從小就讀了不少書。她還學習了英語,後來她和溥儀的很多書信都是用英語溝通的。

婉容從小就長得水靈,又因為有接受教育,她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在滿清貴族中聞名遐邇,于是被選中做溥儀的皇后。後來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婉容也隨之離宮,還染上了鴉片,甚至因失去孩子精神失常,最后還不得善終,是歷史上命運最唏噓的一個皇后。

用戶評論

2023/3/27 16: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