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婦女與她的孩子們。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美國攝影師和立體照片出版商卡爾頓·哈洛·格雷夫斯到中國轉了一圈,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了清末的社會生活面貌。這些照片原為雙鏡頭拍攝的立體照,我將其裁剪為單幅,刊發出來與歷史愛好者分享。
北京,抽煙聊天的男人。卡爾頓將他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加工整理,面向美國人發行,一度受到追捧。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民間對中國的了解比較少,中國人的服裝、髮型以及日常生活的點滴,都讓他們感到好奇,甚至不可思議。
北京,旗人貴婦與她們的仆人。這些人的姿態各不相同,對著鏡頭展示她們的正面、側面和背面。卡爾頓意在記錄旗人女性的服飾特色。貴婦的衣服有精美的紋飾,仆人的衣服就素淡多了。
京師大學堂上課時的情景。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1900年因「庚子之亂」停辦,1902年秋恢復,當年在校生200人。從照片來看,學堂實行小班教學,中外教習共同授課,而且為適應外國教習的習慣,專門為他布置了教室。
京師大學堂師生合影。1902年的招生考試中,京師大學堂評定成績采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劉明川(音譯)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他們的衣著及其院落,告訴我們這一家有著良好的經濟條件。
廣州,在餐館吃飯的男人。對西方人而言,中國人吃飯的特點在于使用筷子和共餐制。清末來華的外國人,對我國由來已久的共餐制提出批評,認為不衛生。有一小部分時髦的中國人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開始接受分餐制。
廣州,一老一少在抽鴉片。卡爾頓拍攝這個場景的時候,不知道他有沒有負罪感?若不是英美等列強以槍炮為后盾向中國走私、傾銷鴉片,何至于出現大江南北煙霧繚繞的現象?大量家庭「燒」盡了家產,大清國庫的白銀也持續外流,加劇了清朝積貧積弱的狀況。
煙台女學生在制作花邊。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女子一直被有意忽略。清末時期,來華傳教士最先辦起了女子學校,教授讀寫、科學知識和生活技能,有時候還會加入基督教義。在這種新風的帶動下,女子教育逐漸發展起來。
煙台,米爾斯夫人教聾啞男孩發音。清朝的盲聾啞教育十分落后,發展緩慢,缺乏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米爾斯夫人為一行漢字標注了威妥瑪拼音,繪制了喉部如何發音的圖示。這種方式前所未有,不能不說為沉悶的清朝社會注入了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