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這一句詞道出了亡國之君的悲楚。
實際上,當一個政權解體的時候,不只是作為權力代表的皇帝接受命運的轉折。
整個統治階層都會遭受這種劇變,其中尤以皇室首當其沖。
而作為皇室女子,其境遇則更加悲慘。
在封建時代女子的命運,本就不易,作為皇室的公主也不例外。
自己的父兄如果還能做皇帝,她們一生的命運也身不由己,或是政治聯姻籠絡貴戚,或是嫁到邊遠民族以維護王朝安定。若是自己的父兄,不幸國破家亡,更要遭受痛苦,不是凌辱就是被殺。
各朝各代都相差無幾,唯獨清朝的情況有所不同。
清末正值中西文化沖突劇烈的時代,很多觀念沖擊著當時的人們。
這也讓當時新建立的政權,對沒落的皇室成員給予了更多的寬容。
作為尚在封建余溫之下的女性,嫁人仍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清亡之后,從前高高在上的格格們都嫁給了誰?結局又怎麼樣呢?
除了所嫁之人,她們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實在讓人好奇!
誰是格格?誰是公主?
關于 「格格」和「公主」的這個稱呼,其實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在清王朝入關建立政權之前,首領或者貝勒的女兒都可以稱為「格格」,是個不成文的規定,格格不等于公主。
從皇太極崇德元年開始,這種狀況就得以改變。
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之為公主,并不能叫格格,王公貴胄之女才是格格,而且基本上專指此類家族的女子,形成了尊卑明確的稱謂制度。
所以清朝歷史上,把格格與公主的稱呼混用的現象,只是清代初期制度不夠完善,所帶來的一種歷史現象。
清代宗室貴女等級,最高的是皇帝的女兒,即公主。
其中皇后生的 女兒稱之為「固倫公主」,妃子生的女兒稱之為「和碩公主」。
其余的格格則分為五類。
第一是親王之女,叫和碩格格;
第二是世子與郡王的格格,叫「多羅」格格;
第三是多貝勒之女,也稱為「多羅格格」;
第四是貝子之女,叫「固山」格格;
第五是鎮國公或輔國公之女,直接稱為「格格」。
很多人對公主與格格稱呼的使用上模糊不清。
不過現在人們基本上是把兩者混用,并不區別,格格在現代人的觀念里,也指代公主。
格格都去哪兒了?
溥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
大起大落又顛沛流離的一生,使他成為一個極具故事性的人物。
連同與他有關的宗親們都受到世人的關注。
溥儀的七個姐妹也如此,正如人們被溥儀的經歷所吸引一樣,她們也吸引著世人的眼光。
其實真正意義上,大清滅亡之后,除了溥儀這一輩的格格能稱之為公主的,還有一個咸豐時期的公主,即當時的榮壽公主。
她本是奕新親王的女兒,被咸豐皇帝收為養女,下嫁景壽都統三子志端為妻。
這位公主活了七十一歲,直到1924年才去世。
很有意思的是,從這位公主身上更能看出亡國公主的色彩。
她一生榮華富貴,經歷了咸豐、光緒兩朝皇帝,晚年遭逢王朝巨變,感受比其他的公主更深刻。不過這位公主在噩耗來臨之時,卻表現出些許從容,著實不易。
除了這位榮壽公主外,溥儀的七個姐妹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公主是韞瑛 ,她嫁給了皇后婉容的哥哥潤良。
1924年 ,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時以舊時婚禮舉辦,八抬大轎好不熱鬧。
婚后兩人感情很好,只是大格格身體不好,不久生病便去世了。
不到十七歲的年紀便與世長辭,實在令人痛惜。
二公主韞和的婚事也由溥儀一手操辦。
1932年,由溥儀定親后,當時正在讀大三的鄭廣元,輟學結婚,在長春舉行了婚禮。
溥儀為兩人的婚姻牽線搭橋,起因是鄭廣元的爺爺鄭胥孝曾經在偽滿州國期間擔任總理大臣。
溥儀看見他的照片,覺得長得清秀又有文化,便為有心促成兩人的婚事。
鄭廣元後來還成為了工程師。
二公主性格開朗,為人有趣,甚至后期還把名字改了, 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公主。
她說 :「我們改得普通了點,現在我叫金欣如,兄弟姐妹都叫的死板板的。」
兩人後來在英國倫敦生活過一段 時間。
在英國期間,她們請了一位英國女護士,幫助照顧大女兒。
趁此機會,金欣如向女護士學了一些醫學知識, 這些知識後來也對她幫助頗多。
建國后,夫妻二人都有自己的事業。
鄭廣元就 職于北京市郵政局,任建筑工程師,得到了國家的任用。
韞和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在碾兒胡同幼兒園當負責人。
當時韞和負責的幼兒園,規模大概能收托五、六十個孩子。
而且基本上多是工人的孩子,她已經徹底 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像 普通人一樣生活工作,并且為自己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直到1973年才退休。
溥杰曾說 :「我的二妹從小生性活潑」。
可能就是二格格生性開朗,才使得她對生活很有信心。
三公主韞穎 的思想還比較傳統,所以婚姻差不多 也算是由溥儀一手包辦 的。
對方是婉容皇后的異母弟弟潤麒。
當時這門婚事,潤琪的父親和三公主都不滿意,只有潤麒的母親單方面相中了韞穎。
後來潤麒的母親想辦法通過溥儀促成了這門婚事。
新中國成立之后,三格格還當上了北京東城區的政協常委。
丈夫潤麒也被安排去做翻譯工作,之后成為了是全國政協委員。
相比于其他姐妹的婚姻,四公主的婚姻要波折一些。
四公主韞嫻的婚姻也是溥儀介紹的, 她的丈夫是溥儀的同學趙琪。
韞嫻的婚事頗有坎坷,剛開始是日軍將領吉岡想娶韞嫻,但是溥儀不愿意自己的姐妹嫁給日本人。
抗戰以后,韞嫻的丈夫一直不在她身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也沒有找到關于趙琪的消息。
當時的四格格生活艱難,周總理還特意對她表示了關懷,韞嫻因此找到了工作。
1982年,離散了34年的丈夫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原來,這三十四年里,趙琪去了台灣,一直沒有回大陸,所以才找不到關于他的消息。
趙琪後來得知妻兒情況后,毅然回到了離別多年的故土,與公主韞嫻團聚。
五公主韞馨的夫婿萬嘉熙,是清王朝大臣萬繩杭之孫。
萬繩杭對清王朝十分衷心,所以萬家對這門婚事很滿意。
公公曾經還是大軍閥張勛的參謀長。
萬嘉熙在建國后,被安排到北京翻譯所工作,1972萬嘉熙因為患腦溢血去世。
五公主韞馨據說氣質很像一株黑郁金香。
1931年,萬嘉熙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時, 與溥杰 、潤麒等人是好朋友。
溥杰很了解萬嘉熙,所以在韞馨的婚事上,首先就考慮到了萬嘉熙。
1935年,溥杰作媒把韞馨介紹給了萬嘉熙,兩人婚后定居在沈陽。
五格格韞馨特別與眾不同,喜歡自食其力, 她在西直門義和飯店當出納,直到1973年才退休。
1944年,六公主 韞娛到了適齡婚嫁,六公主是北京畫院的畫師。
家里人開始給她挑選適合人選,經過選擇,家里選中了王力民。
王力民曾在1939年赴日留學,于當時早稻田大學里,攻研政治經濟學。
在叔父載濤的撮合下,1944年回國后就與韞娛準備步入婚姻殿堂。
王力民祖上與愛新覺羅家頗有淵源,據說曾幫助努爾哈赤打過天下,是清朝的開國功臣,祖輩都是清朝重臣。
1945年兩人北京的四川飯店舉行婚禮。
結婚以后,兩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篤,過的比較快樂。
七公主韞歡生于1921年,與其他的公主不同,她甚至走上參加革命的道路。
在所有的公主中,韞歡表現出了獨特的性格品質和新時代的女性特征。
六公主嫁人之后,七公主也覺得沒人陪伴,有些落寞。
1947年,在摯友李淑芬老師的牽線下,與青年干部喬宏志相識,是七個人中唯一一個自由戀愛的人。
兩人相見相識,雙方都很滿意 ,隨后兩人便結婚了。
作為兩個新時代的青年人,當時30歲的喬宏志曾經參加了北京和平解放,而韞歡則帶領學生參加了慶祝解放的大游行。
可以說兩個人在價值觀念上都有共通之處。
後來韞歡還當上了人民教師。很不幸的是,1960年喬宏志心臟病發作,在火車上去世,年僅41歲。
這對七公主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打擊。
但是她仍舊堅強的面對生活,後來韞歡公主成了北京崇文區政協常委。
可以說各位公主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以前的朝代比起來,她們的結局已經好的太多,這是新的年代給予她們的寬容。
滿清貴族改姓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之后,袁世凱奪取辛亥革命果實。
清帝退位之后,滿清貴族的八旗子弟,不能在頂著原來的貴族名頭行事。對于其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必須依靠自己 謀出路。
辛亥革命之后終日流落街頭,并到處打零工的滿族人約占到20%以上。
于是很多貴族后代在承擔不起經濟生存的情況下,紛紛改姓。
為了更好的找工作,以及維護作為貴族的最后一絲尊嚴。
比如愛新覺羅,大多數人改姓金;鈕祜祿氏改姓郎,葉赫那拉氏改姓那;佟佳氏改姓關;完顏氏,改姓王氏等。
所以現在娛樂圈中比如關曉彤、郎郎等人,都是清朝八旗改姓的后代。
結語
從清滅亡以來,幾位公主在新的時代下都還有機會過上比較安穩的生活。
甚至新中國之后,社會也對他們頗為照顧。
很多公主都自立自強,展示出了女性的韌性與堅強。
其中的一些公主等甚至還有了自己的事業。
抓住了時代的機會,擺脫從前不自由的宮廷禁錮生活 ,發揮自己的一分力氣,不做好逸惡勞之人。婚姻是她們人生的一部分,但是也沒有禁錮其中一些人思想、自由、選擇等。
參考文獻
《中國三百名人姻緣》
《清末公主芳蹤今何在》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