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封建統治社會開始逐漸瓦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封建王朝與近代文化的沖擊也徹底瓦解了統治者對老百姓的掌控,而在這段歷史中,有一個女人在歷史的歲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這個女人就是慈禧太后,她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她的容貌卻是歷史中的一個謎團,在那個中國拒絕接受西洋文化的時代,對于她的容貌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真實的寫照來記載,那麼慈禧太后的真容究竟是怎樣的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從歷史的記載中一步一步的找尋她容貌的真相。
慈禧在咸豐元年通過選秀入宮。入宮后1861年至1908 年,近五十年都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咸豐帝駕崩后,慈禧和咸豐帝之子載淳登基,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慈禧被尊為圣母皇太后,開始了其漫長的政治生涯。
但是受中華千年男權統治的思想影響,慈禧太后并沒有篡奪皇權自己當皇帝的想法,同時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挑戰皇權,而是借助皇帝年幼,憑借著皇太后的身份執掌權力,所以從名義上講,清朝的統治者仍然是皇帝而不是慈禧太后,但是實際上,清朝政府的主宰仍然是慈禧太後來做出決策和批準,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一個傀儡。
但是慈禧太后的權利政治權力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而是她厚積薄發,時刻關注咸豐帝的動向,并聯合大臣突破了重重難關才擁有的。
自古宮廷嚴禁后宮干政,咸豐帝生前就為自己的兒子打好基礎,設置「顧命八大臣」就是防止自己駕崩后后宮干政,但不承想,他去世僅僅10天,他精心設置的「顧命八大臣」就被推翻,慈安、慈禧兩位女主發動政變,實行垂簾聽政,掌控了朝政大權。「八大臣」或被捕殺,或被革職治罪。
那麼慈禧太后是如何躲避過咸豐帝的眾多眼線,僅僅十天就就掌握清朝統治大權了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咸豐帝,當時英法聯軍侵略北京,咸豐帝不敢應戰反而躲避到避暑山莊避難,之后恭親王奕訢簽訂了《北京條約》、穩定了北京局勢之后,他仍不愿意回京繼續統治,反而整日沉迷京劇,樂不思蜀,完全沒有意識到國家的安危和局勢。奕訢和在京大臣紛紛勸豐帝趕緊回京主持大局,但咸豐帝怕英法列強繼續要挾他,他始終推辭不回京,最終駕崩在宮外。
正是這些種種原因,再加上他長期離宮沒過,后宮女眷與王公大臣開始接觸,商討密謀之事,同時因為咸豐帝置若罔聞的態度,大臣和百姓心中十分不滿,又加上慈禧緊密的計劃,于是大臣們紛紛開始倒戈支持慈禧太后,于是慈禧正式站上歷史的舞台。
至于慈禧為什麼想要執政,尤其是在那個社會動蕩的時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封建王朝與近現代的碰撞,都讓中國處在岌岌可危的地位,慈禧選擇在這個時期執政,可見她的政治思想覺悟有多高。也是因為這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無人顧及現在當朝的人是誰,她也可以篩除一些對自己負面的評價,所以慈禧太后的眼光還是很長遠的。
慈禧太后一生經歷過五次戰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宣戰期間,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引發了當時和現在的一陣嘩然。 她曾說出「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種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清朝如果日后亡國,我寧愿將中國交給外國人管理與統治,也不會交給中國人管理,這里的中國人是指漢人。
自清朝建立以來,清朝王朝把中原漢人一直看作是自己的奴隸,所以根深蒂固的統治思想在外族侵略時仍然沒有改變過來,所以慈禧太后說過的這句話也被世人唾罵。自古滿漢不分家,漢人也占中國的很大一部分,但清朝建立時,滿人始終認為漢人的地位更低,滿人更比漢人更聰明,所以他們一直看不上漢人,在清朝時期,漢人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甚至在清朝沒有漢人為官,可見當時漢人的地位。
對于英法列強,慈禧一直認為金錢就能滿足他們的野心,而只要繼續奴役漢人,那麼就可以用漢人的血汗來討好外國人,換取滿清的和平時代,慈禧還是想得簡單了,英法列強得胃口會越來越大,直到瓜分中國的每一片土地。所以也有了慈禧太后說過的那句「寧與友邦,不予家奴」。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讓當時的百姓都十分憤怒,也成了后人眼中,慈禧這個禍國殃民的暴政。
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駕崩后,接管的政治遺產實際上是一場爛攤子,在咸豐帝即位時,百姓過得窮困潦倒,再加上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開始爆發,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整個清朝王朝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咸豐帝也不愿意回來執政,他實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才能拯救現在的局面。
而此時的慈禧接管了這個爛攤子,如何將動蕩不安的清王朝拯救過來,成為慈禧太后最迫切的心愿。而之前在宮里的時候,因為咸豐帝在位時,經常讓慈禧給他念奏折,久而久之,慈禧對于國家政治和執政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也為日后慈禧領導大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慈禧太后領導大權后,也確實創造了「同治中興」的奇跡。
首先慈禧太后依靠恭親王奕䜣的背景下發動政變,肅清了咸豐帝的余孽后,正式開始了女權統治的時代。面對之前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慈禧一反常態,選擇重用漢人的政策,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湘淮軍武裝力量,作為清軍的主力,以此來對抗農民起義,後來證明慈禧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此之前,宮中曾有大臣上書咸豐皇帝可以重用漢人為之所用,但咸豐皇帝一直對漢人心存疑慮,始終不予采納,但此時的慈禧大膽試用,卻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
同樣,正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這一舉動,也讓身為漢人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他們對慈禧太后更加敬重,也甘愿為慈禧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正是因為慈禧太后的英明武斷,才讓他們有機會為清朝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也讓他們可以在未來的課本中留下豐功偉績。所以慈禧太后對于他們來說,有著知遇之恩。
雖然慈禧太后在前期的政治統治中有著不少的豐功偉績,但還是背負了許多罵名,原因就是自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慈禧她一改往日果斷的作風,反而向英法列強低頭,這才讓人們逐漸忘記慈禧的豐功偉績,而開始痛恨他。
同治年間,英法列強意圖侵占中國的領土,此時的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最好的選擇就是集結軍隊的力量去與之對抗,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是慈禧統治太久,已經開始貪圖享樂,據說當時有人提議要想擊破外來侵略者的進攻,必須提升清朝軍隊得到實力,請求慈溪從國庫中拿出1000萬兩白銀供北洋水軍購買軍艦。
但那年正值慈禧太后60大壽,慈禧太后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豪華的壽宴,竟從這1000萬兩拿走540兩白銀去修建頤和園,完全不顧外來的入侵,當時有很多老百姓都很不滿她的行為,卻又無可奈何,但也正是慈禧這毫不關心的態度,讓英法列強覺得中國軍隊很容易被擊敗,更填充了他們的野心,至此之后,也有更多的國家加入入侵中國的隊伍。可以說慈禧的行為加速了清朝覆滅的速度。
所以對于慈禧,很多人都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對于慈禧的真容,還是充滿了神秘的味道,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人,才能在歷史中留下她的痕跡。
據說慈禧的照片被儲藏在外國的博物館里,那麼慈溪的照片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會被儲藏在外國的博物館里?她的真實面目與史料中記載和外國畫師筆下的差別又是什麼呢?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后直入紫禁城,導致慈禧不得不逃難,這時的慈禧開始意識到西方列強的威脅,于是她想到一招「照片外交」,正好相機傳入中國后,慈禧對照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出門還是在宮中,都要讓別人給她拍照,所以慈禧的照片七百多張,這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驚人的數目了。
慈禧為了拉攏洋人和自己的關系,經常和各國公使夫人一同拍照,還將照片寄給美國的總統羅斯福。而且慈禧對羅斯福非常重視,羅斯福之女艾麗斯來到大清朝時,老佛爺親自接待了她,還御賜「綾羅綢緞」。慈禧的「照片外交」卻也是有了一些成效,羅斯福甚至同意退還多余的庚子賠款。
可以說清朝沒有慈禧,或許最終也會走向滅亡,畢竟封建王朝和近現代文化的碰撞,封建統治階級勢必是失敗的那一方,但是慈禧的統治確實也讓清朝處于一段和平盛世的時期,作為那個時代的女性,能夠坐到那個位置,也說明了她自身的魅力和手段,我們確實也由衷的敬佩。
但是富貴榮華也能毀了一個人,前期的她英明武斷,敢于打破常規,去重用漢人,卻沒想到貪欲而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卻也讓人忍不住唏噓。換個角度,正是因為慈禧的亂入政治,導致中國在短短一百年里,就可以從封建統治社會轉變為半封建半殖民,之后再轉變為近現代社會,最后成為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她可以說是歷史的推手,所以大家對慈禧的意見褒貶不一。
同樣,她的歷史政績已經成為歷史,但她帶給后人的警醒依然在,國外的博物館里仍然收藏著她的照片,也說明西洋人對慈禧的重視,這對于一個封建時期的女性來說,卻也是十分驚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