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晚清時期,照相技術流入中國,于是很多封建社會的影像得以保存下來。讓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泛黃的老照片對當時的歷史窺得一二,觸摸歷史的余溫。
今天這期歷史鏡像館繼續帶你看看清朝末年的一些老照片。
這是晚清時期,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正在給患者檢查眼睛。
現在著名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86年,也就是清光緒十二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蘭大夫、衛大夫在崇文門的孝順胡同開辦名為「同仁醫院」的眼科診所。到了1899年,「衛理公會」的霍甫金斯捐資,北京同仁醫院開始籌備擴建工程。
這是晚清時期的更夫。打更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夫則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鑼報時的人,提醒人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有的地方也有提醒人們防火、防盜。
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這是晚清時期的乳娘。乳娘是封建社會的一種職業,奶姥、嬤嬤、嬤媼、阿母、奶子等。乳娘是一種專門為別人哺乳、帶育嬰兒的行當。一些富裕人家,通常生下嬰兒后,就會請奶水多的乳娘喂養。
三歲的溥儀即帝位的時候,帶進宮陪伴他的就有他的嬤嬤。
這是晚清公開行刑的場景。
這是晚清的京劇演員。
清末的北京城,京劇十分受歡迎。古代有三教九流之說,要知道,早期的時候,伶人也就是戲子,是被分到九流中的下九流去的,可見其社會地位之低。那麼為什麼晚清的時候,京劇名角備受追捧,京劇盛行呢?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因為清朝貴族對京劇的喜愛。這其中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慈禧,慈禧對京劇可以說是到了癡迷的程度,經常隔三岔五就要在宮廷里搭台子聽戲,請名角為她唱戲。
而京劇的欣賞門檻也沒昆曲這些戲曲高,它比較雅俗共賞,普通老百姓也能聽得懂。于是漸漸就流行起來。可以說,京劇可以成為國粹,與清朝貴族的追捧喜愛是離不開的。
這是一所女子新式學堂的上課情景。
晚清一些新派人士,還有傳教士在中國興辦了不少新式學堂,學生在這個時候才接觸比較復雜的課程,比如照片中黑板上的方程式。值得一提的是,未知數是用天和地去代表的,很有中國的特色。
這是晚清一個四川女子,她裹著小腳,抽著旱煙,正看向相機的方向。周圍還有很多圍觀的百姓。
一個晚清裹小腳的富家小姐。
裹小腳開始的時間有夏禹、商代、春秋戰國、隋、五代、宋等多種說法,到了明清尤為盛行。而這種文化之所以流傳多年,離不開文人墨客的文學推動。比如古有三寸金蓮之說,以金蓮比喻女子的腳,以三寸形容其纖小。還有「丑婦幸足小邀旁人譽」,「一彎軟玉凌波小,兩瓣紅蓮落步輕」等等詩句都是用來贊賞女子的小腳。
到了清朝后,因為滿族崇尚天足,朝廷有過一段時間的禁止漢族婦女纏足的規定,但是當時民間已是盛行,屢禁不止,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清朝被推翻后,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後來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纏足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纏足惡習被徹底廢止,女性在纏足一事上才真正得到了解放。
最近,某購物平台售賣「三寸金蓮」纏足鞋的新聞又引起網友熱議和憤怒。裹小腳無疑是封建糟粕文化的象征,這種違抗身體自然生長規律,傷害婦女身體和意志的陋習,侵害了女性的權利,物化了女性。它不應該死灰復燃,更不能作為商品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