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人到底是什麼身份,為什麼滿清會把犯人發配寧古塔給他們做奴隸?
寧古塔,作為滿清罪人最不愿意聽到的名字,隨著時代的落幕逐漸蒙上了一層深深的面紗。
而作為其中的管理者,「披甲人」更是滿清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人,甚至光是聽到他們的名字,就足夠讓一些犯人毛骨悚然。
其實簡單一點來說,「披甲人」是野史女真族的一員,更是滿族發源地寧古塔地區純正的女真人。后金的創始人努爾哈赤以及他的大將們都曾經是「披甲人」的身份。
只不過與清朝建立者不同,這些「披甲人」仍然保持著滿清最原始的生活狀態。
這些半野生的「披甲人」沒什麼其他的特點,最大的特別之處就是:非常兇殘。
寧古塔,大致位于我國東北寧安縣附近,作為中國最北端地區,這里一直都是最冷地區的「課代表」。
明代時期,雖然此地同樣屬于大明國土,但由于這里的生活主體是女真人,所以大明對這塊區域實行的基本上是:區域自治。
後來后金的主要戰力建州女真人,有許多就來自寧古塔。
什麼是「披甲人」,「披甲人」又有什麼作用呢?
在明朝時期,「披甲人」代表當時駐扎在東北邊境地區的女真軍隊,他們的地位很低,根本無法與明朝正規軍抗衡,幾乎是「奴隸軍」。
但到了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期,披甲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的女真雖然作為中國的統治階層,但滿清純血統的女真族人其實非常稀少。
哪怕是到了乾隆皇帝時期,雖然中國人口早就突破了萬萬人大關,但作為滿清純種八旗只有不到30萬人。
因此「披甲人」作為其中戰斗力出色的佼佼者更是讓女真人重視程度極高。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以「七大罪」為借口,正式掀起了反抗明王朝的戰爭,其中「披甲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這些「披甲人」屬于最原始的女真人,他們生性兇猛,戰斗力極強,這也是李自成大敗的最主要原因。
那他們生活的環境到底有多惡劣,才能孕育出如此強大的軍隊呢?
順治三年,被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就曾經有以下描述: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生活在如此惡劣條件下的「披甲人」擁有極高的戰斗能力,軍事素質極高。
1644年,清軍入關,再到南明失敗,清朝徹底執掌中原之后,一部分女真人才脫離了這個地方,進入了北京。
不過隨著天下局勢的穩定,滿清人為了守護好自己的家園,確立了不允許漢族人進入東北地區的國策,讓原住民能夠按照之前的樣子生活下來。
寧古塔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半軍事化的地區,雖然這里也開始有了農耕和紡織,但作為主流的「披甲人」仍然以軍事化為主。
那清朝把人發配寧古塔的這個政策到底有什麼可怕的地方?
圖為晚清老照片
1.終身制。
如果被流放寧古塔,你不僅要自動變為披甲人的奴隸,而且終身不能回中原(除非皇帝特許你回來)。
不僅如此,從順治到乾隆時代,每年流放寧古塔的人數以萬計,大量漢人不得不在此重新生活。
等到他們去世之后,他們的后代也是「披甲人」的奴隸。
雖然對于「披甲人」而言,這絕對是一個福利政策,但對于流放在這里的人,生活就不那麼快樂了。
圖為晚清老照片,流放罪人的后代
2.寧古塔地區自然環境極度惡劣。
雖然在現代,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現代工業的先驅,得到了很高的發展程度,但在當時特別是因為滿清控制人口流入政策,使得寧古塔地區人煙一直很稀少。
再加上這里惡劣的氣候條件,如果人生地不熟,極易發生什麼不幸事件。
而且乾隆時期,準噶爾汗國被征服之后,為了加強對此地的控制,本來流放寧古塔的人又有部分被引導到了這里。
圖為準噶爾汗國復原圖
3.對于婦女來說更是殘酷。
說到流放寧古塔,其實被流放的女性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她們由于遠離朝堂和政治中心,所以幾乎不會因為個人原因而被流放此地。
她們基本上都是被自己的親人連累,而被流放在這里。
女真族人當年入關的時候,三光政策沒少干,很多地區的婦女深受其害。
因此,在民間出現了這麼一個說法:女人若被流放寧古塔,不如早早自盡,免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這也是寧古塔最黑暗的真相。
與流放罪人的苦難相對,作為本地土著的「披甲人」生活極為不錯。
因為他們戰斗力很高,而且又和清政府統治者同宗同源,所以受到了統治者極高的重視。
為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清朝前期開始不遺余力地向此地流放罪人。
這些人不僅為寧古塔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還促進了寧古塔地區的文化建設。
文化知識分子的涌入極大促進了寧古塔地區的文化發展,受到了「披甲人」一定程度上的禮遇。
近現代極為出名的黑龍江詩社「七子詩會」(黑龍江第一個詩社),就是由被流放寧古塔的漢族文人以及寧古塔本身就有的「披甲人」組成的。
這個詩社發展的很好,并且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如今,黑龍江文化組織還在每年都對這個組織進行紀念活動。
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雖然寧古塔地區兇險無比,但對于那些文人來說,生活仍然過得下去。
在寧古塔土著的幫助和關愛下,他們不僅能夠平穩的生活下去,還有閑情逸致能夠建個詩社。
隨著清朝邊患的逐漸穩定,和平年代也隨之到來。
披甲人的生活中武力所占部分也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們大部分時間也開始了農業生產和開墾荒地。
雖然「披甲人」的生活能夠自給自足,但清王朝仍然給予了他們很高的待遇。
哪怕到了和平年代,清朝的歷代統治者對于披甲人的生活仍然十分重視。
清朝乾隆年代,披甲人的年薪能達到白銀22兩、十五石糧食的程度。
由于現代后宮劇的泛濫,導致大家對古代人的收入有個極其大的偏差。
其實這個待遇極其不錯,清代的七品漢族官員大致也是這個待遇,甚至還落后一點。
綜上所述,雖然「披甲人」社會待遇比較高,但對于流放在此地的人來說,這里絕對算不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