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下的社會,我們后人總是充滿了好奇,從一些留下來的典籍書本,我們可以了解到封建社會的一些生活方式等等。
晚清時期,受戰爭的影響,清政府被迫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日漸羸弱,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與此同時,照相技術流入中國,于是很多封建社會的影像得以保存下來。讓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發黃的老照片對當時的歷史窺得一二,觸摸歷史的余溫。
今天這期繼續帶你看看清朝末年的一些老照片。
這是晚清時期的船妓。
明代以后,文人關于船妓之記載,多見于筆記,有《板橋雜記》、《秦淮畫舫錄》、《畫舫余譚》、《吳門畫舫錄》、《潮嘉風月記》等。
我們之前也講過海上妓女咸水妹這一群體,基本是蜑戶出身,地位低下。清趙翼《檐曝雜記.廣東延船》:「廣州延船不下七八千,皆脂粉為生計,猝難禁也。」
這是晚清上海人工手動接線員的老照片。
上海是最早開始使用電話的城市之一。1882年,一家丹麥的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電話交換所開放通話,之后英國、法國等國紛紛成立了在華電話公司。
光緒二十五年,盛宣懷向光緒皇帝提交了請開辦電話業務的奏折。人工電話最重要的一環便是接線員,通話用戶將電話接到電話局,接線生根據其需要接通另一方的通話用戶。
這是晚清的一個普通百姓。這個老婦人坐在地上,正看向鏡頭,可以看到她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過的。
這是一對回門的新婚夫婦。
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同時,他們都下意識把自己的臉遮住了。晚清很多百姓對照相機比較避諱,認為相機會攝人心魄,不敢面對鏡頭。
這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女兒愛麗絲,她坐著中國的轎子正經過西華門。
1905年,美國陸軍部部長塔夫脫率美國外交使團訪問大清王朝,作為總統女兒的愛麗絲也隨使團來到了北京。此次訪華,慈禧接見了愛麗絲一行,并由大清王朝前駐美大使伍廷芳擔任翻譯。
這是晚清的私塾。
私塾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古代的時候,屬于私人所辦的學校,大多數私塾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私塾里通常會懸掛孔子像。
私塾最早產生于春秋時期,到了清代,私塾越來越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坐館;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家塾、學館、書屋。
私塾歷史2000余年,與官學相輔相成,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張照片里可以看到女子坐在男子的腿上,笑著拍下了這張合照。女子還纏著小腳,看他們的穿著打扮也不是普通百姓。
這是晚清的兩個男子抽鴉片的場面。左邊的抽水煙,右邊的正在抽鴉片。
鴉片是英國入侵中國的一種卑劣手段,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不斷向中國走私大量鴉片。一方面能借鴉片的暴利牟取大量錢財,一方面鴉片使中國的很多青壯年也淪陷墮落,嚴重破壞了國家生產力,使得經濟衰退,國力日漸衰弱。
晚清時期,「十室之中必有煙館,十人之中必有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