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與福晉、青樓女子、剃頭匠、勤奮苦讀的年輕人……一組彩色老照片,展現晚清不同階層、不同角色的人物。
貝子溥倫與家人。
溥倫是乾隆皇帝的五世孫,人稱「倫貝子」。他的嫡夫人是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可惜早逝,照片中這位是繼夫人瓜爾佳氏,軍機大臣榮祿的孫女。
醇親王載灃與嫡福晉幼蘭。
載灃掌握著宣統年間的朝廷大權,地位煊赫,但他性格懦弱,能力不足,「與王公大臣常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嚅不能立斷」。他的福晉幼蘭是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出身名門,性格潑辣,她告誡孩子們:「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那樣!」
肅親王善耆的嫡福晉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是通永道英良之女,她穿著蟒袍拍照,顯得貴氣十足。通過一面鏡子,既展示了自己的正面,也展示了側面和背面。
年輕女子合影。
兩人應該是姐妹或者閨蜜。左邊的女子身穿襖裙,嫵媚動人,小腳;右邊這位穿著男裝,有一股英武之氣,天足。她們都很有氣質,出身于富裕的家庭。
張之洞視察京漢鐵路。
張之洞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十分注重興建鐵路,他曾表示,鐵路為自強的首要條件,沒有了鐵路,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他還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其中鐵路建設功不可沒。基于此,他提出修建京漢鐵路并親自督辦,在1898年底開工建設。1906年4月全線通車,張之洞前往現場視察,體驗火車飛馳的感覺。
年輕夫妻合影。
夫妻二人一人手拿書本,一人手持折扇,這是晚清時期在照相館拍照的標準姿勢。他們似乎還不太適應鏡頭前的感覺,表情比較嚴肅。特別是女子,皺起了眉頭,使她華麗的發飾顯得黯然失色。
青樓女子。
這幾位青樓女子各有特色,個個漂亮。右一那位面相略顯兇一些,其他三人都溫婉可人。晚清時期女性衣著非常保守,領口處包裹得嚴嚴實實,否則會被人指指點點。但是照片中坐著的三個人都露出較多脖頸,風格既大膽又時尚。
剃頭匠為男子辮發。
男人剃發蓄辮,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繁瑣的護理過程。除了洗發、剃發之外,還需要專業人員為其編大辮子。很多男人只在剃額發時才洗一次頭,這個時間常常有十天半月之久,所以他們的頭髮經常油膩并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勤奮苦讀的年輕人。
在古人眼中,夜深人靜,燈火通明,雞鳴三更,是讀書的最佳時機。這個場景給我們展示了現實版的「頭懸梁,錐刺股」。那個年代讀書不像現在上學,沒有老師一節課一節課地給你講授知識、答疑解惑,老師只給你點撥一二,接下來只能靠自己勤奮苦學。照片中的年輕人在為參加科舉考試做準備。
攝影師拍攝的場景。
晚清戶外拍照的場景能被記錄下來,實屬難得。攝影師和被拍攝的男子已經做好準備,就等摁下快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