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選一組經過后期上色的晚清老照片,展現大清末年的社會面貌,歷史「原來如此」。盤著二郎腿的青樓女子,揮汗如雨的建筑工人,街頭閑逛的滿族貴婦,被洋人揪著辮子的少年。小人物更值得讓人感喟。這些歷經滄桑留存下來的真實鏡頭,如今已經成為了解歷史的珍貴史料,一起來看看吧!
清末,一處南方某地正在吃飯的百姓,木桶中的大米已經見底。面對鏡頭,每個人的臉上透著驚奇,估計這是他們第一次照相。照相技術是有法國人納達爾發明的,鴉片戰爭后進入中國。最初是有來華的攝影師,傳教士甚至官員攜帶,大量的風土人情便成為珍貴的影像。
牙醫看病的場景,牙疼不是病可疼起來真要命。照片中牙醫正在給病人拔牙,看起來簡單又粗暴,都沒有消毒。拔牙工具更是在地上堆著,不知道這樣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
四位青樓女子,看起來頗為豪放。有兩位盤著二郎腿,這在當時大家閨秀眼里是不可思議的。四個人濃妝艷抹,或站活坐各有風情。
她們都裹著小腳,可見當時裹腳之風有多興盛,青樓也不例外。
水師提督的護衛,兵器繁多,有長刀也有月牙鏟,還有三股鋼叉,這些清兵胸前號衣上寫有「水提前協親兵」。想想提督大人的貼身護衛都是這等裝備,可見有多落后。冷兵器時代是撒手锏,可到了熱兵器時代就是古董了,干不過洋槍洋炮。
一位憂郁的新娘,鳳冠霞帔,出嫁前留下的一張照片。那時候媒妁之言,明媒正娶,可到拜堂的那一刻都不知道對方長啥樣,入了洞房才見花容。休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了寡婦還要立貞節牌坊。
在門口曬太陽的年輕女子,看著來往的行人笑容滿面,這樣的場景不可多見。更多的照片里,人的臉上都是拘謹地,為生活所迫不茍言笑。
在街上閑逛的滿族貴婦,服飾與周圍的行人有著明顯的區別。膚白貌美,雍容華貴。在清朝,滿族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出生就享受各種福利待遇。她們也不用裹腳,免受纏足之痛。
穿便服的官員,坐在那里不怒自威,手里攥著水煙壺,一旁兩位侍者端茶倒水小心伺候著。
一群揮汗如雨的建筑工人,正在用石墩夯實地面。驕陽似火,工地上人聲鼎沸,為了生計奔波。鏡頭下的他們竟然沒有幾人穿鞋子,讓人心酸不已。
庚子事變中,英軍士兵揪著少年的辮子擺拍,這一幕總是讓人感慨萬千,落后就要挨打,恥辱不應忘卻。
清朝人都是拖著一條辮子的,油光蹭亮,影視劇里如此,現實也是如此。國人的辮子從清兵入關起可歌可泣,到了清末近乎根深蒂固。可在洋人的眼里,辮子就是落后的標志!
1904年,江蘇北部,大饑荒中的百姓,舉家乞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清末民不聊生,內憂外患下百姓茍延殘喘。天災人禍下即便是穿著體面的人也會淪為乞丐,四處乞討,對于糧食的望眼欲穿,今人已經難以體會。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如今世界風云變幻,這樣的苦難不要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