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9月17日,北京城已是秋高氣爽,唯有盛夏余溫仍舊洶涌不止。
薄暮西山的傍晚,辟才胡同西口的一所破舊院落內,一位叫做傅玉芳的中年婦女,在病榻上走完了自己的44歲人生。
彌留之際,她似有不忍心般,對自己的清潔工丈夫,袒露了隱藏多年的秘密:
「我的真名叫做文繡,曾是被滿清皇族苦苦尋找的皇妃…」
聽到這句話,素來老實本分的丈夫,徒然睜大眼睛,他像是受到驚嚇般,迅速起身連連后退,滿臉盡是不可思議,過了許久才組織好語言:「玉芳,你說你是大清皇妃文繡?」
文繡是誰?在那個時代,縱然再孤陋寡聞,也會聽說過她的傳奇。
她是身份尊貴的大清皇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皇帝提出失婚的傳奇女子,更是公開登報與丈夫溥儀決裂的果敢女性。
遺憾的是,這句不可置信的提問,并沒有等到傅玉芳的任何回應;在夕陽落下山頭的那刻,這位飽經風霜的農婦,也以最安詳的姿態,告別了多舛多難的一生。
傅玉芳去世了,曾經的大清皇妃去世了。
在簡單樸實的喪事過后,一些新的疑問也逐漸浮出水面:
曾經的大清皇妃文繡,為何后期嫁給了一個老實巴交的清潔工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文繡毅然放下皇家的榮華富貴,不惜以登報失婚的方式,與以溥儀為首的皇室徹底撕破臉面?
一切的故事,不妨從那幅照片說起。
【因一幅照片入宮,被紫禁城囚困半生】
1912年,時代早已改天換地。
但由于民國和滿清皇室簽訂了優待條款,以溥儀為代表的清王朝,依舊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并且每年還享有400萬銀元的年金,以及接待外國君主的權力。
溥儀成年后,依據「選秀女」的制度,每個滿洲家庭的女兒都有機會被選入皇宮,成為嬪妃。
彼時的文繡,年齡不過十三四歲,雖然容貌不俊美,卻是膚色白凈,身材勻稱,性情溫婉內斂,并且祖上是入旗籍的蒙古族貴族。
因為家道中落,叔叔華堪便想借溥儀選后的機會,重新光耀額爾德特家族;于是便和文繡的母親蔣氏商量,想讓她勸文繡進宮。
得知家族長輩的打算后,文繡堅決不從,甚至曾一度尋死。
最后在五叔華堪以「家族前途」的說服下,才去照了相片,經長輩們送交內務府。
照片被送到宮中時,文繡依舊是僥幸的。
她知道自己相貌平平,所以認定了,自己被選中的幾率很小。
但她不知道的是:秀女們的照片被送到了養心殿后,毫無興趣的溥儀,只是在一張旗袍花色比較好看的照片上,隨手畫了一個圈,而這張照片,便是滿洲額爾德特氏端恭的女兒文繡!
文繡因為品德和才學在秀女中均名列前茅,因此也成為了溥儀皇后的熱門人選。
但出于家族聯姻的顧慮,眾人最終推薦家境富裕、長相出挑的榮源之女婉容為后。
這一年是1922年,在繁瑣的儀式中,漂亮的婉容成為皇后,而才華出眾的文繡則被立為淑妃。
一紙昭告天下,此后的文繡,也走上了跌巖起伏的人生路。
初入宮的時候,溥儀和文繡的感情還是十分和睦的。
聽說文繡喜歡聽戲,溥儀專門花大價錢給她買了名牌留聲機;聽說文繡喜歡養花草,溥儀也隨她去養,還安排給買來最名貴、最罕見的品種,甚至到了盛夏時節,溥儀還會帶著文繡去景山、北海消暑。
但隨著兩人的相處,性格上的差異也逐漸顯現出來。
文繡才華出眾,但行為舉止更加偏向于舊式女子,端莊拘謹、知書達理,凡事皆由分寸,絕不越禮。
而年輕氣盛的溥儀,多少有些崇拜西方文化。
此時,喜歡吃西餐和西式裝扮的皇后婉容,更加與溥儀合得來。
自從進入皇宮后,婉容還將自己的住所重新修繕,增設了浴盆、浴室以及沙發軟塌等西式傢俱,對于這樣的陳設,溥儀也表現出深厚的興趣。
長時間的相處中,溥儀與婉容的感情,更加親近。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北洋政府趕下台,隨即又頒布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例》公告,其中有一條是「永遠廢除皇帝尊號」,這標志著清室被徹底掃地出門。
迫不得已,溥儀只能帶著妻子離開紫禁城,暫居于生父載灃的醇親王府。
在形勢的變化下,溥儀最終選擇定居天津。
在天津租界,三人本該相依為命,但婉容和溥儀卻經常出雙入對,完全不在乎文繡的心情好壞。
沒有了皇宮禮儀的束縛,本就作風西化的婉容也如魚得水般,一改宮中的裝束,換上了時尚的旗袍和高跟鞋,還燙了頭髮,儼然一個摩登貴婦。
定居天津的那段日子,她和溥儀每天手挽著手,去戲院看梅蘭芳演出,去舞廳跳舞、溜冰、打網球,儼然一對時髦恩愛的小夫妻。
也是這一年,文繡和溥儀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鄭孝胥和羅振玉的蠱惑下,溥儀決定投靠日本人,以實現復辟計劃。
聽聞溥儀的打算,素來通透的文繡,趕緊秉持民族大義前來勸阻溥儀:不要引狼入室,成為日本的傀儡,進而成為千古罪人…
對于這些建議,溥儀表現出了深厚的厭惡。
兩人發生爭吵時,暴怒的溥儀直接抄起雞毛撣子,將文繡狠狠打了一頓。
眾目睽睽下的這段受辱,也標志著:溥儀對文繡的表面尊重也沒有了,素來察言觀色的下人們,也自然將文繡的待遇,調整為冷宮待遇。
溥儀為了達到復辟的罪惡目的,經常游走在租界地英法意日等國的領事以及駐軍司令之間,還在張園召開各種典禮和酒會,而漂亮時尚的婉容都會作為女主人出席。
就在婉容無限風光之時,文繡的處境卻陷入了絕境。根據文繡回憶:
「婉容和溥儀居住在二樓,我住在樓下溥儀會客大廳旁邊的一間房內。雖然我們住在同一棟樓房里,無事誰也不和誰來往,好像馬路上的陌生人一樣。婉容成天擺出一副皇后的大架子,盛氣凌人。溥儀又特別聽她的話,我被他們冷眼相待。我和溥儀的感情也一天比一天壞了。」
除了受到溥儀感情上的冷落,文繡生活也得不到保障。與婉容時常得到溥儀的頒賞不同,文繡不僅沒有頒賞,每逢帝后生日與重要節慶缺少不了進貢,但文繡由于缺錢,常常典當衣物來補貼生活。
張園4年多的生活,文繡在寂寞、痛苦和屈辱中度過。
對于這種痛苦境遇,她不是沒有想過改變,為自己爭取權益。
一次王公遺老的朝拜禮儀上,文繡提出宣統帝號已廢,帝后身份已然不存,因此希望能取得和婉容平等的權力;可這樣的提議,卻觸動了溥儀的隱痛,惱羞成怒的他,直接拿起皮鞭,再次對文繡進行了一場毒打。
事業上,她極力規勸溥儀放棄「復辟帝業」,卻換來聲聲斥責;愛情里,她半輩子忍辱負重,卻發現所托終非良人,嘗盡愛的悲苦滋味。
兩次不分場合的家暴,也讓文繡心灰意冷,正式產生了離開溥儀的念頭。
隨著這個念頭的產生,一場傳奇的「淑妃革命」,也迅速拉開帷幕。
1931年8月25日,妹妹文珊到靜園陪姐姐,請求允許姐姐到外面散心,溥儀意外地同意了。在妹妹的陪同下,文繡乘坐專車駛離靜園,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隨后,專車直接開到了國民飯店,三位在業界享有盛名的律師早就在此等候。文繡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三封信函交給隨行的太監,讓他帶給皇帝。
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枕獨抱,愁淚暗流;備受虐待,不堪忍受。今茲要求別居,溥應于每月定若干日前往一次,實行同居。否則唯有相見于法庭。
看完這封信,溥儀直接攤倒在沙發上,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平時文弱的文繡竟做出如此大膽之舉,這是二百多年未有之事,也是清朝皇室所未承受的奇恥大辱。
溥儀恢復平靜后,趕緊找來鄭孝胥和胡嗣瑗商量對策;他們認為不能與妃子對簿公堂,不能讓皇家的家丑外揚,卻發現「文繡出走」的消息卻早已傳遍了天津衛。
甚至在第二天,天津所有報紙都以頭版頭條刊登了「前清廢帝婚變」的消息。
文繡發布律師函,是為了要求取得溥儀的尊重對待,但隨著事情愈演愈烈,兩人最終還是選擇簽署了失婚協議,根據文繡的要求,溥儀將給文繡一次[性☆生☆活]補助——五萬元,即日起與清室脫離關系。
文繡與溥儀失婚時,中國女權運動已然方興未艾,「婦女解放」的呼聲早已不絕于耳,而「廢除一夫多妻」「失婚自由」更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皇帝失婚的女子,文繡的勇敢做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
可以說,這是女權界中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所以文繡失婚又被稱為「淑妃革命」。
【失婚后的文繡過得如何?隱姓埋名多年,嫁清潔工為妻】
重新獲得自由的文繡,真正過上了尋常人家的普通生活。
為了與過去告別,她給自己取了個新名字——傅玉芳,而后經熟人介紹,在北平城的一所私立小學,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因為知書達理,文繡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極大歡迎和認可。
無奈的是:平靜日子僅有一年,文繡的身份便遭暴露;為了躲避人們的騷擾,她只好選擇了辭職。
隨著北平淪陷,物價上漲,文繡也很快花光了所有積蓄。
為了生存下去,文繡只好搬到遠方表哥家居住,從事糊紙盒、搬磚等工作,來養活自己。
直到1947年,文繡得到了在報社工作的機會。
在社長的介紹下,她認識了一個叫做劉振東的國民黨軍官;此人生性耿直善良,為人本分體貼,在眾人的撮合下,兩人在半年后正式登記結婚。
解放戰爭勝利后,劉振東失去了原本的軍銜,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
為了工作方便,兩人將家搬到了辟才胡同西口;雖然房子只有10平方公尺,生活盡是動蕩,但這對夫妻卻覺得異常幸福。
只可惜造化弄人:當文繡憧憬著新生活時,命運再次戲弄了她。
44歲那年,她因勞累過度,患病去世。
結婚多年,始終隱瞞著真實身份的她,也向本分老實的丈夫吐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對于妻子的真正經歷,丈夫劉振東覺得不可思議,更覺得萬般心疼。
舊式的女子本就身不由己,樁樁件件的苦難深究到底,不過也是因為她們是女子。
文繡去世后,經濟拮據的丈夫,根本無錢買下墓地,還是西城區清潔隊共同出錢,定做了一口4塊板的棺材,然后將文繡埋葬在安定門外。
至此,這個飽受磨難的大清皇妃,才迎來真正的安穩長眠。
作為末代皇妃,文繡的人生是不幸的,但相比皇后婉容的命運,她的結局卻又幸運太多。
婉容和文繡,是末代皇帝溥儀身后,最為無辜的兩個女子。
她們在亂世之中的沉淪與掙扎,她們的嘆息與灑脫,她們的困頓與慘烈,至今讓人心疼。
眼瞅著盛世繁華化為泡影,是繼續依附著虛名葬身,做一生的囚徒,還是斗膽一不做二不休,殺出一條自由的血路?
這世間,從來沒有最好的答案。
但不得不說:兩種抉擇,也造就了兩種歸途。
就如文繡般,在崎嶇不平的命運中,她享受過繁花似錦的生活,也勇敢地走出了不幸婚姻的圍城,體會了平淡人生的柴米油鹽。
在這看似冒險的選擇中,她從沒有過后悔,只有慶幸!
那場義無反顧的「淑妃革命」,終究帶她走出了囚籠,贏得了人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