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評價朱標
作為封建時期權力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是萬眾矚目的人物,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
在帝王的眼中,所有人都想取他而代之,因此除了要處理各樣政務之外,皇帝還要時刻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
作為皇帝的繼任者,太子同樣處于這樣的風口浪尖之上,我國歷史上共出現過一百多位太子,但順利登上皇位的卻不到一百人,可見淘汰率之高。
縱覽歷史上太子的地位,明朝的太子朱標無疑是最穩定的,哪怕他造反奪權朱元璋或許都會很高興地說:
「標兒能這麼做,我心甚慰。」
那麼,朱標的地位為何那麼穩固呢?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原因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西周時期,周公制定下一系列禮儀制度,我國的封建王朝的初步制度和法則皆源于此。
《周禮》制度當中,嫡長子繼承制成為了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繼承制度,為皇位的繼承指明了方向。
根據這一制度,皇帝的正妻所生的長子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明朝的第一任太子朱標便是擁有這一身份的幸運兒。
作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長子,從法理上首先便取得了優勢。
朱標出生時,朱元璋尚未成為一國之君,事業也剛剛開始有起色。
此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在亂世中生存下去,兒子的出生讓他感到興奮不已,當即在身旁的山石上刻下一行字:
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元璋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只要將蒙古人趕出中原便能夠奪取中原王朝的統治權,漢人就可以重新執掌江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終于完成了這一偉大的事業,大明王朝就此開始。
明朝政權剛剛建立,朱元璋就確定朱標為大明朝的太子,由此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的喜歡。
作為一朝的皇帝,最擔心的便是被取而代之,外界的搶奪固然可怕,但內部的威脅更是致命的。
自古以來,為了奪取政權殺子弒父的情節便屢見不鮮,玄武門之變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旦確立了儲君之位,太子身邊便會形成一股新生的勢力,這股勢力強大之后皇帝的權力很有可能被剝奪。
因此過早設立太子對于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但這種顧慮根本卻不在朱元璋的考慮范圍之內。
太子朱標的性格與洪武皇帝截然不同,常年的征戰生涯讓朱元璋的性格越來越暴戾殘酷,朱標盡管生于亂世卻始終恪守孝道、宅心仁厚,這讓父親感到異常欣慰。
太子為人友愛。
為了趕走元朝統治者朱元璋在血雨腥風中廝殺,在那個陰謀詭計無處不在的時代,只有最殘酷的手段才能徹底粉碎敵人,一步步走向勝利。
不過朱元璋也十分清楚,如果在建立政權之后依舊保持這種冷血殘酷的行事風格,對于國家來說一定不是好事。
朱標善良天性善良,無疑會讓大明帝國在未來的歲月當中休養生息,從而變得愈發強大。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一位明君即將誕生,所以才會在稱帝之后迫不及待地將朱標立為太子,朱標平時恭順謙卑,也讓朱元璋從沒有擔心過皇位會被奪走。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十分積極地為朱標做出了一系列安排,甚至幫助他組建自己的團隊,這在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
洪武皇帝為朱標組建的團隊,稱得上是歷史豪華的陣容,咱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
選勛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
作為一位優秀的皇帝,僅自身擁有卓越的能力和才智還遠遠不夠,畢竟皇帝一人無法身兼數職、面面俱到,一個龐大的帝國想要正常運轉,皇帝身邊必須要有一群得力的助手。
為了讓兒子朱標在繼位之后便能夠得心應手,朱元璋在為其組建的團隊時可謂不遺余力,毫無保留地將最優秀的人悉數留給了兒子,這些人不是勛貴就是權臣。
朱元璋的安排之下,自幼便被稱為「神童」的飽學之士宋濂,和百官之首李善長成為了朱標的老師,僅憑這一安排便讓其他的皇子不敢與朱標爭奪太子之位。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
.....
作為當時的一代名儒,宋濂的學識讓朱元璋都欽佩不已,洪武皇帝曾向宋濂請教作為皇帝應該讀什麼書,宋濂為其推薦了《大學衍義》。
于是,朱元璋命人將其中的內容貼在大殿兩側,并召集群臣一起聽宋濂講解。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團隊中的元老,很早便追隨他征戰天下,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長期的政治斗爭中,李善長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朝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朱元璋讓這兩個人成為朱標的老師,一是給了兒子學識名望,二是給了兒子堪比皇帝的權力。
同時他也是向全天下發出信號,朱標是一位學貫古今、精于政務的皇帝,任何人都比不過他。
不僅如此,後來被「誅十族」的方孝孺也被朱元璋選為朱標將來的得力助手,只是此時的方孝孺尚需歷練,并沒有第一時間劃分到太子團隊當中。
朱標過早去世,方孝孺沒能成為朱標的臣子,而是輔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方孝孺面對朱棣毫無懼色,始終不承認朱棣奪取政權的合法性,最終被誅滅十族。
此莊士,當老其才(朱元璋評價方孝孺)。
除了文臣之外,朱元璋還將最優秀的武將也安排在了朱標的身邊,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名將徐達和常遇春。
常遇春去世、徐達隱退之后,藍玉又加入到太子集團當中,洪武中后期藍玉已經是大明帝國實力最強勁的武將。
整個明朝唯有兩人能治得了藍玉,第一個便是朱元璋,第二個便是太子朱標。朱標的人格魅力讓藍玉心悅誠服,在其約束之下藍玉雖然性格粗狂張揚,但依舊中規中矩。
直至朱標去世之后,藍玉才變得愈發猖狂,朱元璋為了后代考慮不得不殺了他。
因此,與其說藍玉是死于造反,不如說是朱標之死造成了他的結局,因為朱標死后大明無人能夠限制他。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但因其手段過于狠辣,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朱標的人格魅力要遠遠超過自己的父親,也讓大明朝的功勛舊臣充滿期待。
彼孝友仁慈,出自至性。
除了朱元璋為朱標助力之外,朱標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穩坐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朱標親和友善的品格,其他的兄弟對于大哥成為皇子沒有任何的異議。
作為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有最先繼承皇權的優勢,但他并不像康熙的太子胤礽那樣狂傲,相反多了一份照顧兄弟姐妹的職責,他也將這份責任視為理所當然。
朱標還不是太子的時候,便成為了一位優秀的大哥。
朱元璋帶兵在外作戰,朱標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不僅將家中的事務管理的井井有條,對幾個兄弟姐妹也照顧得很好。
正所謂「家和萬事興」,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想兒子因皇權爭奪血流成河,朱標登基他的后代絕對會過得很好,最起碼會比朱允炆削藩時要好。
怎麼來形容呢?朱元璋或許是兒子們的父親,但是朱標與父親的形象更加吻合,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說的「長兄如父」吧!
朱家皇子與朱元璋見面的機會寥寥無幾,但大哥的身影卻始終都在他們的身邊,而且每次惹了麻煩朱標都會第一時間出現庇護這些弟弟。
輒調護之。
皇子朱棣與朱元璋的性格最為相似,小的時候十分活潑好動,也經常闖禍。
朱棣認為讀書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相比之下他還是更愿意征戰沙場,最喜歡做的事便是跟朱元璋手下的將領學習戰場本領。
所以朱棣小的時候經常惹禍,對此朱元璋非打即罵,在這個時候朱標都會第一時間將朱棣擋在身后,并替他向父親求情。
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藩王之后,這些皇子不得不離開京城,各自前往自己的屬地。
缺少父親的管控,有的皇子在封地不斷做出過分的舉動,甚至有人曾告發晉王謀反。
每當朱元璋要責罰兒子們的時候,朱標都會勸解朱元璋,并親自寫信勸誡弟弟們有所收斂。
朱標的所作所為被弟弟們看在眼里,他們對于朱標能夠成為太子絲毫沒有爭議,反而還替大哥感到高興。
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總的來說,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標則是讓江山維持穩定的關鍵人物,他的仁善之心使得滿朝文武大臣紛紛歸附。
出于兄長的責任,朱標對弟弟們很疼愛,明朝才沒有出現兄弟相爭的慘劇,毫不夸張地說,若是朱標不死他登基稱帝是大勢所趨、萬民所向。
可惜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大明太子,卻在36歲這年離開了人世。
朱標的去世讓朱元璋備受打擊,這位曾經面對千軍萬馬也毫不畏懼的皇帝,卻在朱標的葬禮上嚎啕大哭,仿佛自己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一般。
直至今天,很多人都對這樣一位太子感到可惜,朱標不死任何人對皇位都不敢有非分之想,更不會有靖難之役。
畢竟一個順天命(嫡長子)、得人心(群臣歸附)、有實權(軍權大將)、兄友弟恭的太子大明只有這一個。
無論權力多麼誘人,諸皇子、百官都會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朱標的管理之下,任何人膽敢造反都是與天下人作對,哪怕是朱棣也取代不了朱標。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