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滅亡前1年的真實照片影像資料!看完之后有何感想?

清王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十二帝。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走向鼎盛。隨著1840鴉片戰爭的開始,清王朝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至此清王朝結束了它的統治。

下列這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清王朝滅亡前1年左右的真實圖像,為了讓圖片更有生命力,使照片全部后期上色,仿佛這些百年前的人們好像活在眼前一樣。

門前童趣(成都城,1912年秋,)

清末民初,成都的少年兒童盛行打銅錢的游戲,以拋錢看字背或兩錢相箍撞等規則來定勝負。雖然清朝已滅亡半年有余,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圖片中一個孩童還留著長辮。

在孤兒院玩耍的孩子(成都市區,1910年冬)

清朝中期,成都已出現慈善組織,其中以慈惠堂最為著名。而慈善組織多為官辦,設有女嬰教養所、幼稚園、育嬰堂和孤窮子弟教養所等。

照片中,一位婦人在桌子前縫補,身邊有十多個孩童,大多都穿戴整潔。

軍官與夫人坐式合影(1910年冬)

照片中這位軍官身材

高大壯實,身材魁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夫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照片中這一對夫妻更像父女。

青龍場小乞丐(1911年冬)

照片中這位小乞丐也就十幾歲的模樣,衣衫襤褸,一定吃了很多苦頭。

門前老婦 1910年冬

一位老婦坐在自家門口,正在全神貫注地用雙手整理著東西,婦人伸出一雙纏足的小腳平放到地上。

勸業會頒獎儀式(成都二仙庵外,1911年春)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起,成都青羊宮花會的集市被改名為「勸業會」,由四川通省勸業道周善培題寫會名。此后每年舉辦一次,會期長達二十五天。

照片中全部留有長辮,說明是清王朝結束之前,授獎台三個大字下面站滿了朝廷官員和鄉紳代表。旁邊的竹竿上綁有大清龍旗,清朝滅亡后,勸業會停辦。

棚攤鱗集(成都青羊宮,1911年春)

蔑梳攤點(成都青羊宮,1911年春)花會期間

花市、苗圃和鳥市(成都二仙庵外,1911年春)

春天祭牛(成都附近村鎮,1911年春)

每年立春前后,川西農村要舉行祭祀耕牛的活動。彼時,以紙和泥土、竹木制成的「牧童」、「耕牛」被置于村頭屋旁,當地官員帶領百姓向「牛」拜祭。這個活動到最后是把制作的「牛」打碎,百姓搶碎片回家,以示春耕開始,休息一冬的牛要精神起來,干活啦。

一位賣烤鴨的侏儒(成都附近,1911年夏)

父子合影(成都城南住宅區,1911年夏)

照片中,中年男子坐在院內椅子上,右側站著小女孩,左側抱著的幼兒身穿短衫花褲,足穿虎頭鞋,正是清末的童裝童貌。小男孩長得甚是可愛。

城南房客(成都城,1911年夏)

這位藏區喇嘛的左腰邊,掛著一件精致的藏刀,鞘和柄為金屬殼,上邊鑲嵌珊瑚和綠松石。藏刀多為藏族裝飾品。

城南宅院(成都城,1911年夏)

照片中庭院中的坐者全身漢族服飾,其身邊的少年穿戴整潔,手還捧著書本。

青龍場集市(成都北郊,1910年冬)

集市的屋檐前樹下是糧食、飼料等物資交易區,菜攤后邊擺設桌凳,是小吃攤點,和今天的趕集一模一樣。

康藏道上負重人(雅安、甘孜之間,1911年夏)

四川多山地、丘陵,不少地區行車不便,背負肩挑成了昔日蜀道陸運的主要方式。在從成都、雅安運茶葉、棉布或百貨西進藏區的民族走廊,無數背夫終年跋涉于崎嶇山路上,貨物通常重過百斤,即使途中不休息也不能坐下,只能用丁字拐頂撐著背架,原地站立,以免受卸裝之苦。而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類似的場景。

西行途中(甘孜西南部, 1911年)

這里的道路。一側是山坡,一側是河流,路旁堆滿了巨石,坡上雜草叢生。圖中的外國人正是美國攝影師路得·那愛德。

山間獵趣(雅江、理塘一帶, 1911年夏)

那愛得的業余愛好是打獵。這張照片是他在率學生赴川西高原考察實習期間,和兩位中國隨從射獵到野羊拍攝的。

途中狩獵野山羊(甘孜西南部, 1911年夏)

那愛得與愛犬(成都, 1911年夏)

那愛得領著自己的愛犬,在校園的一道竹籬笆柵欄門內留影。

用戶評論

2023/4/1 15: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