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髮型各式各樣,什麼樣的都有,髮型就只是人個性的一種象征,喜歡什麼樣的就留什麼樣的,什麼樣的好看就留什麼樣的。可是在中國古代,髮型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一個民族的特征。
在明清更迭之際,因為髮型,還造成了滿漢兩族的大肆戰爭,清朝是剃半個頭的編發辮子,明朝漢族人是不剃發的,清朝要求漢人剃發,漢人堅決不從,這是民族的象征,沒了頭髮就相當于沒了民族。
在清朝晚期,同樣是時代更迭的時候,辮子是清朝人的象征,當時辛亥革命以后,很多革命人士都剪了辮子,以示自己不再跟從清朝的決心。當時社會上提倡剪辮子,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革命黨人就硬是把那些人的辮子一剪刀給剪了,這也顯示了革命的決心。
作為滿族統治的象征,清朝的那些王公大臣,尤其是滿族皇室,都希望留著辮子,希望清朝有朝一日還能恢復。
這里邊涉及到一個關鍵人物,溥儀。溥儀是清朝皇帝,是代表清朝的形象的,溥儀的辮子剪了,可就真的是一件大事了。
事實上,溥儀在宮里居住的時候,就已經把辮子給剪了。溥儀為什麼要剪掉辮子呢?
溥儀在宮里的時候,請了很多老師教他讀書學習,其中有一個英國人教他英文,受這位老師的影響,溥儀的思想比較開放,對于那些傳統舊習也沒有多深刻的印象。當時社會上很多人都剪了辮子,加上接受了新思想,而且,剪了頭髮做事比較方便,所以溥儀也萌生了剪辮子的想法。
那些老臣肯定不同意,但他們管不了溥儀,溥儀叫來一個太監給他剪,太監是萬萬不敢的,嚇得給溥儀磕頭直說使不得,溥儀看這太監磨磨蹭蹭,八成是靠你了,自己一剪子下去就把辮子給剪掉了。溥儀剪發這件事,當時還登上了報紙,轟動了中外。
溥儀的辮子是有不一樣的意義的,他的辮子後來被放在了溥儀在東北的皇宮,現在的「長春偽滿洲國皇宮博物院」。溥儀的辮子被人當成了一個老古董被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