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在澳大利亞悉尼市中心坐落著新南威爾士州的州立圖書館,這座圖書館中有一個米歇爾圖書館。眾所周知,米歇爾圖書館主要是收藏手稿、圖片等歷史文獻。在這個圖書館里有一個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珍貴無比的寶庫,這就是澳大利亞旅行家、政治家莫理循大部分的書信、日記和個人收藏。
清朝末年,莫理循的中國西部考察從陜西咸陽出發,途經甘肅,經哈密、烏魯木齊、石河子等地,最后到達俄國的奧什(今屬吉爾吉斯斯坦)。莫理循團隊將親歷親聞記錄用照片和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在完成了在中國西南的旅行后,他還完成了《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這本書的寫作。
莫里循1920年在去世前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說,他所收集的資料諸物,應捐給新南威爾士州圖書館。1946年,莫里循的長子同意將全部檔案移交圖書館。
莫理循住在北京的期間經常會請照相師傅上門,給他的大家庭拍照。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莫理循離開北京那一年。
宣統二年,也就是1910年,莫理循到了蘭州,參觀了甘肅舉院。這是當時甘肅舉院中的建筑物明遠樓。
舉院是蘭州最大的建筑群,是陜甘總督左宗棠為解決甘肅鄉試,以免甘肅考生赴陜鄉試之苦,經批準陜甘分闈而于承蘭州翰林曹炯募銀修建的,于光緒元年建成,原占地13萬平方公尺,坐東朝西。陜甘分闈與甘肅舉院的建立,為發展甘肅文化事業起了很大作用。
現存于世是觀成堂和貢院至公堂。
這是在織呢前廠拍下的照片。其中戴皮帽、穿呢子大衣、背手而立的是林阿德,他為織呢局二度輝煌做出過杰出貢獻。
蘭州織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員創辦的官辦民用工業,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近代毛織廠。蘭州織呢局開工后生產經營的情況并不如預期的那麼理想,因為成本高、價格貴、質量差最后還是停產了。
到了光緒三十三年,比利時毛紡工程師穆賚(莫勒爾)檢查織呢局機器設備后,赴比利時采購所缺機器設備,并帶來6名比利時助手,在舊址稍西建房140間,取名為「織呢前廠」,更換機器設備,培訓蘭州80名藝徒,于宣統元年重新開工。
這是甘肅的左公祠。
說甘肅離不開左宗棠,他對陜甘的貢獻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
當年,左宗棠統領主持平定陜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復南北疆并推動新疆置省,有力地粉碎了英、俄兩國的政治陰謀。
清軍收復新疆過程中,英使威妥瑪多次對清廷展開恫嚇,但左宗棠據理力爭,強調新疆的戰略意義、當前的大好形勢,并提出要在新疆實行省制,最后得以繼續新疆收復戰,一步步收回被占領的城市。
在甘肅期間,左宗棠放賑款,獎墾荒,修道路,植楊柳,辦工廠,興學校,大力開發西北。所以,同治十年,省城蘭州官紳為左氏建生祠于五泉山清暉閣(即今清虛府)。同治十二年,左宗棠認為不合適,將左公祠改為泉神雹神祠,以祭祀惠澤生民的泉神和肆虐莊稼的雹神,并題祠額。
曾國藩曾經評論左宗棠:「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這是晚清蘭州的魁星閣。
蘭州的魁星閣位于甘新驛道上。據古書記載,「奎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劃。」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科舉時代,河西涼州府、甘州府士子們東行赴鄉試、會試時,登魁星閣,拜魁星,祈求金榜提名。
這是莫理循一行拍下的蘭州至平番縣之間的一段甘新驛道。驛道兩側,是左宗棠倡導栽植的「左公柳」。
在收復新疆過程中,他令當地軍民沿陜甘驛道、甘新驛道栽植柳樹、楊樹、沙棗樹等,后人通稱為「左公柳」。
其用意在于,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并且制定保護樹林的措施,嚴加執行。據左公自己記載,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境起到甘肅會寧止,種活的樹就達26.4萬株。左公柳不僅是西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見證著左公在陜甘的豐功偉績。
按照有關記載,目前甘肅境內僅存活「左公柳」202株,其中有187株存活于平涼城的柳湖公園內。
參考資料:
閆萍莉. 左宗棠與西北農業. 《 WanFang 》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