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理發師。
本集精選了從清末至1949年的民國關于百姓生存狀態極具有代表性的、富有表現力的民生老照片。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久遠,這些照片已經成為那個時代關于民生極富有代表性的文獻影像資料,成為時代永久記憶,珍貴之處可想而知。
它的每張照片價值要遠比我們買一棟房子還要貴重,價值連城。
(德蘭/文)
小鋪前買糖果的三個孩子。大約拍于1861-1864年之間,彌爾頓·米勒(美)/攝。
1870年,廈門,夫妻站立肖像。約翰·湯姆遜(英)/攝。
1870年,農民耕地,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農民用的農具犁與耙。
清末學堂內,放學后,學生給私塾先生作揖。照片大約拍攝于1870年。
香港某街邊的一家商戶。約翰·湯姆遜(英)/攝,大約拍攝于1868-1872年之間。
北京,街頭修腳。約翰·湯姆遜(英)/攝,大約拍攝于1871-1872年之間。
北京,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約翰·湯姆遜(英)/攝,大約拍攝于1871-1872年之間。
照片中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吃的正歡,但站立的一老一小兩個仆人則面無表情。
北京,觀看西洋鏡。大約拍攝于1871-1872年之間,約翰·湯姆遜(英)/攝。
西洋鏡又稱「拉洋片」,一種民間的游戲器具,匣子里面裝著畫片兒,匣子上裝有放大鏡,根據光學原理操作暗箱就可以看見放大的畫面。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叫西洋鏡。
賭場。照相館內雇傭模特模擬場景演出擺拍,作者不詳,照片大約拍攝于1880年代。
獨輪車拖一頭野豬再帶一個人。威廉· 桑德斯/攝,大約拍攝于1863-1888年之間。
江浙某地,算命。照片大約拍于1880-1890年代。
1890年代,移居美國奧勒岡州的中國移民全家福。
晚清馬車與馬夫。大約拍于1894-1896年之間,喬治·莫理循(蘇格蘭)/攝。
1895年,台灣淡水河畔。
1896年,云南思茅地區的瑤族婦女。喬治·莫理循(蘇格蘭)/攝。
1900年,台灣原住民——布農族。
1900年,黃浦江上的擺渡舢板。
1901年,北京,駱駝運輸隊。
1901年,北京,富商用餐時歌妓演奏。
1910年,青島,獨輪車。
中國南方,糧食加工。大約拍于1888-1906年之間,禮荷蓮女士(英)/攝,
1908年12月13日,四川西部,船屋。E.H.威爾遜/攝。
1908年,四川,背磚茶的男子。威爾遜/攝。
1910年,乾州(今陜西省乾縣)兩個乞丐。莫理循(英)/攝。
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出嫁的新娘。
1913年10月,北京,馬車上的箱子裝滿了種子準備運往美國。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1914年2月1日,西安附近原谷里的道路。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1914年3月20日,山東泰安,突然的暴雨使街頭變成了小河。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1915年,北京城墻邊,曬干糞便用于肥料。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1915年,上海虹口市場,買菜的日本婦女。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1915年,北京,小米棗餅。
1917年,小販在故宮內賣大碗茶。
1917年,安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購買紙元寶。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1917年,四川,脖子上掛13500個銅板路人。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銅錢貶值,物價上漲,購物時不得不背上幾十斤重的銅錢串。
1917年,去安縣(四川綿陽市下轄縣)的路上,租煙。煙具配上煙草供人們租吸。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1918年,浙江紹興裹腳的女孩。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學徒工。約拍攝于1917-1919年之間,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洪水, 天津。照片約拍攝于1917-1919年之間,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杭州,牛車拉柴禾。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約拍于1917-1919年之間。
鼓店。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約拍攝于1917-1919年之間。
1919年,廣州,當地人在流動粥攤上吃早餐。
1920年代,北京,茶館里的藝人。
1923年4月,裕仁天皇訪問台灣,當時站在路邊觀看裕仁車隊的台灣民眾。
1927年,某市街頭上,一名被餓死的小乞丐。
1927年6月,上海商業印刷廠,工人在刻寫用來彩印的石版。
該公司男女雇員逾3000人,福利相當不錯。
1928年,四川雅礱江溜索。
1930年,山西,纏足女孩。大清朝都完蛋19年了,還是有很多女孩在自覺的裹小腳。封建王朝是不在了,但是封建思想遺毒還是根深蒂固。
賣糖果小販搖撥浪鼓招引顧客。照片大約拍攝于1933-1946之間,海達·莫里循女士/攝。
街頭理發師用鐵黃或鎖子招引顧客。照片大約拍攝于1933-1946之間,海達·莫里循女士/攝。
編織門簾。海達·莫里循女士/攝,約拍于1933-1946年之間。
1936年,燒爐灶的女子。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36年,偽冀東政權控制下的某紗廠。方大曾/攝。
1938年6月,國民黨官兵掘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阻擋日軍,黃泛區一片水澤,災民成群結隊逃難。
1938年春節,當時兒童穿的年裝。
1939年,八位穿著各色旗袍的女性在廈門公園。
1940年,一名女人和男孩試圖從他們被日軍燒毀的家中找尋可用之物。
1939年6月,河北阜平東土嶺村青年參加八路軍。沙飛/攝。
1941年,寶雞,合作社會員在窯洞加工點繞絲線卷。
抗日戰爭時期,新西蘭路易·艾黎積極參加并發起組織了工業合作社運動,成為失業工人和難民生產自救、支援抗戰的一支獨特的經濟力量。
1941年,四川簡陽縣龍泉驛鎮(現成都市龍泉驛區),代寫書信營生的先生。卡爾·邁登斯(美)/攝。
1941年,四川簡陽縣龍泉驛鎮,農家婦女在自家屋里織布。卡爾·邁登斯(美)/攝。
1941年,四川簡陽縣龍泉驛鎮,一位老人在堂屋看書。卡爾·邁登斯(美)/攝。
從堂屋裝飾物來看,這應該是一戶比較殷實的富裕農家。
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時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
1945年2月,上海,1945年的上海已經有了雙層巴士,還有出租車、有軌電車等,但數千輛疾走的黃包車仍是這城市的不尋常風景。
1946年,長江三峽段的纖夫。
1946年,香港島,一位年輕的母親背著孩子逛街市。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46年,香港島東區賣海鮮干品的鋪子。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46年,香港仔港灣帆船的家庭。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46年,香港島中環區階梯街,行人及街頭小販。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47年,戴士兵帽的裁縫。
1947年,二年級的小學生。
1947年,毛驢拉磨。
1947年,藥鋪里坐堂郎中
1948年3月,上海,銀行發給上海電話公司職員的工資是一捆捆貶值的紙鈔,工人們蹲在地上來數屬于自己成捆的鈔票。
1949年4月,上海,解放軍即將解放上海,酒吧生意清淡,白俄和華女招待無聊地打發時間。
1948年5月,上海,一位年輕姑娘跟媽媽一起在外僑居住區擺攤刺繡。
1949年,上海,一個乞丐在英國大使館門前饑餓痛苦的啃樹皮。
1949年3月,上海北站,逃難者擠滿了南下的火車。
1949年,上海,饑餓的抗議者來到外灘的中央銀行試圖獲得政府許諾的救濟資金。
1949年,上海,戶外廣告牌。
1949年5月,小販甩賣自己的襪子。
1949年5月,上海,逃難者擠在一艘將駛向寧波的美國海軍貨船上。
1949年11月2日,內地與香港邊界,難民排隊領取進入香港的通行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