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歸來的路上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而朱高熾之妻、太子妃張氏被立為皇后。張皇后是明朝歷史上第4位皇后(不含追尊),也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賢后,史稱誠孝昭皇后。
編年體史書《國榷》曾這麼評價張皇后:
于獻陵則邑姜也;于景陵則太任也;勢不馬鄧,席不向高。「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誠昭圣之謂也。
《國榷》用歷史上6位皇后和張皇后作對比。首先說張皇后可以邑姜和太任同列。邑姜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這二人是西周時期賢明的王后,被后世廣為敬仰。把張皇后和這二人放在同等地位,可見張皇后之賢。
其次說張皇后的勢力不如馬、鄧。這里的「馬」指的是漢明帝的皇后馬氏
,「鄧」指的是漢和帝的皇后鄧綏,這二人都是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把張皇后和二人相比,是說明張皇后貢獻大但不擅權。
最后說張皇后在朝堂上的地位不如向、高,這里的「向」指宋神宗的向皇后,「高」指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這兩位皇后都是北宋時期垂簾聽政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們雖然沒有稱帝,但在朝堂上說一不二。把張皇后和她二人相比,是說張皇后有二位的能力,但卻不獨裁。
如此說來,張皇后完全是一位完美的皇后。那麼,歷史上的張皇后到底如何呢,本文筆者將通過史料分析,來為大家展現大明朝第四位皇后、第二位太后、第一位太皇太后張氏的風采。
要說張皇后,還要從明仁宗朱高熾
說起。朱高熾生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是朱元璋的第4個孫子,再加上朱高熾的外公乃是明朝第一名將徐達,因此朱元璋對朱高熾頗為疼愛。
燕王朱棣18歲便被派往北平就藩,但朱高熾的童年卻是在都城南京度過的。朱高熾和堂兄弟們在南京太學讀書時,朱元璋經常考校他的學問,朱高熾性格沉穩內斂,是朱元璋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藩王世子。
朱元璋一直推崇嫡長子繼承制。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18歲。
作為燕王朱棣的長子,他被朱元璋欽封為燕王世子。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親自給朱高熾賜婚,世子妃是來自河南永城籍的底層武將張麒之女張氏,這位張氏,便是本文的主角張皇后。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貴,追封彭城伯。
張皇后乃河南永城人,其父名叫張麒。關于張皇后的閨名,正史中沒有記載,「誠孝」是張皇后死后的謚號。筆者接下來為避免歧義,暫用「張氏」來稱呼。她的父親張麒在明朝初年是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後來因為女兒許配給了燕王世子朱高熾,才被升為兵馬副指揮。朱棣登基后,追封張麒為彭城伯,這是后話。
《明史》和《明仁宗實錄》中都沒有記載張氏的出生年份,但后世學者推斷,朱高熾18歲迎娶張氏,那麼,張氏的年齡應該在15-18之間比較合理,因此,張氏應該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到洪武十四年之間。
關于張氏和朱高熾的婚姻,筆者有兩點需要說明:
第一,張氏是朱元璋賜婚,而非朱棣和徐氏(朱高熾之母、徐達之女)挑選的。明朝開國以來,朱元璋為第一代皇子們挑選的妻子皆是名臣之女,而為第二代皇孫們挑選的妻子基本上都是來自底層官吏家庭。
例如,建文帝朱允炆的妻子馬氏的父親,最初只是個從四品的光祿少卿。所以,朱元璋將身世并不顯赫的張氏許配給朱高熾,并不是對朱高熾不重視,而是對皇孫一視同仁。
第二,張氏和朱高熾是在北平燕王府成婚的,她是第一個從燕王府正門迎娶進門的新娘,也是唯一一個。
對于一個底層官吏之女,驟然要嫁給藩王世子,張氏的心情想必是忐忑的,她能做的,就是照顧丈夫,孝敬公婆。正如《明史·后妃傳》中所說的一樣:
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
張氏進門之后,對丈夫和公婆都十分恭敬孝順,朱棣和徐氏都十分喜歡她。據史料記載,朱高熾雖然沉默寡言,但性格仁厚,因此對張氏十分溫和。兩年后,張氏有孕,洪武三十一年春天,張氏為朱高熾生下長子朱瞻基
,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
根據《明史·宣宗本紀》記載:
(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意思是,在朱瞻基出生的那晚,燕王朱棣做了個夢,夢到朱元璋將大圭交給自己,并讓他傳給子孫。在封建社會,大圭是祭祀宗廟時用的,意義非凡。等朱棣醒來,得知兒媳婦張氏剛剛生了個大胖小子,他覺得自己的夢得到印證,因此特別歡喜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后,備受朱棣夫妻和朱高熾的喜愛,這也意味著,在嫁入燕王府三年之后,張氏終于站穩了腳跟。
先前,由于世子朱高熾身體肥胖,不擅弓馬,燕王朱棣頗為不喜,自從張氏生了朱瞻基后,朱棣對朱高熾的態度也轉變了。所以說,朱高熾能娶到張氏,實乃福氣。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這句話摘自《詩經·桃夭》,意思是桃花開了,果實又大又多,姑娘嫁人后生了貴子,子嗣興旺,和夫君攜手共建家庭和睦。
筆者有時候在想,若張氏沒有嫁給燕王世子,而是嫁給一個底層官吏家的公子,以他的性情,或許也能一生平順、幸福。
但是,進入帝王家,注定不會是一路坦途。在她的兒子朱瞻基還不到一歲時,靖難之役爆發了。
靖難之役爆發于建文元年七月,本文筆者不評價靖難之役的意義和對錯,因為這件事,不是燕王世子張氏能決定的。
張氏能做的,就是夫唱婦隨。
建文元年八月,朱棣率領張玉、朱能、朱高煦等將領襲擊大寧,世子朱高熾奉命留守北平老巢。南軍將領李景隆率50萬大軍趁機攻打北平,朱高熾傾盡全力御敵。張氏在婆婆、將門虎女徐氏的指揮下,號召城內婦女拋石塊,運木料,一直支撐到朱棣的大軍回師,方解北京之圍。
靖難之役前后持續了4年之久,張氏雖未上陣搏殺,但她照顧丈夫,輔佐婆婆,撫育幼兒,也算是做了力所能及之事。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從金川門入南京,打贏了這場叔侄之戰。接下來,張氏又來了新的煩惱。
永樂初年,發生了立儲風波。以丘福為首的武將支持更加善戰皇次子朱高煦,而文臣大多支持皇長子朱高熾。朱棣本對朱高煦更滿意些,但祖宗規定不好違背(嫡長子繼承制),再加上解縉提醒「
好圣孫」(指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非常優秀),朱棣最終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但朱高煦仍不死心,經常伙同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一起陷害朱高熾,結果,朱棣動搖了,他有了易儲的想法。這時,張氏則發揮了作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一日,上及后御便殿,東宮妃張氏親執庖㸑,上御膳恭謹。上大喜,曰:「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自此無易儲意。
意思是,一天,朱棣和妻子徐皇后到偏殿休息,張氏親自下廚,非常恭敬地侍奉朱棣用膳。朱棣大喜,說:「兒媳婦賢惠,將來家里的事情還得多靠她。」從此,便再無易儲的心思。
毫無疑問,朱棣對朱高熾有所不滿,但因為兒媳婦張氏賢惠,孫子朱瞻基聰慧,因此抵消了朱棣對長子的不滿,朱高熾之位才開始穩固。
《宋史·孟后傳》中有一句話:得賢內助,非細事也。
意思是,一生中如果能娶到一位賢內助,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朱高熾有賢妻孝子,實屬大幸。
永樂五年,朱棣之妻徐皇后病逝。朱棣和徐皇后伉儷情深,至此他再未立后。再加上朱棣長年征戰在外,太子朱高熾監國,而后宮重要的儀典基本上都是身為太子妃的張氏主持。張氏雖然身份尊貴,但對待朱棣的后宮嬪妃以及大臣夫人們十分寬厚,大家都知道她的賢名。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歸來的途中駕崩,楊榮等大臣為了防止朱高煦趁機叛亂,因此秘不發喪,火速回京通知朱高熾。只待朱高熾做好萬全準備,才宣布朱棣去世的消息。
是年八月十五,朱高熾正式登基,改次年為洪熙元年,冊封張氏為皇后,立朱瞻基為太子。當時,朱高熾打算給張氏的三位娘家兄長各封一個爵位,張氏堅決不肯,最終朱高熾只封了張氏的大哥張昶為彭城伯(襲承),二弟和三弟未封。不僅如此,張氏還嚴厲約束娘家人,不允許他們參與朝政。史載:「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位仁君,他整日忙于朝政,由于張氏在做太子妃時已經協管后宮多年,因此等她做了皇后,后宮諸事務被她治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皇宮內外清泰,一片祥和。
然而,噩耗卻不期而至。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熾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拜謁明孝陵(朱元璋的皇陵),半個月后,朱高熾突然身體不適,不久便病入膏肓。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大明王朝再次易主。這也意味著,張氏10個月的皇后生涯,戛然而止。
就在大明朝新舊皇帝交替之時,張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于朱高熾病得突然,待他病重時,皇后張氏急忙派人把還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接回來,可惜,還沒等朱瞻基接到消息,朱高熾便病逝了。
皇帝去世,太子不在京城,而遠在藩地的漢王朱高煦又對京城虎視眈眈,這讓朝臣們十分擔憂。關鍵時刻,張氏和楊士奇、楊榮、張輔等大臣商量,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想辦法封鎖朱高熾駕崩的消息,嚴密監視朱高煦。
第二,讓張輔派信得過的將領拿著張氏的親筆信火速去南京接太子朱瞻基,一路保護,嚴防有人在路上行刺朱瞻基。
第三,在朱瞻基沒有回來之前,讓五皇子朱瞻墡(張氏的第三子,下文還會提到)來臨時監國。
張氏這麼安排,可以說做了多手準備。哪怕意外誕生,她仍有后手能保證大明朝的安定。
胡林翼曾說過一句話,筆者非常喜歡:
蓋謀議可資于眾人,而決斷須歸于一將。
出主意的人很多,但關鍵時刻需要一個作決斷之人。張氏的決斷讓大臣們找到了主心骨,所以說,明朝洪熙年間的皇位更迭,張氏在幕后起了關鍵作用。
朱瞻基回京后,正式登基,是為明宣宗,大明朝進入宣德時代。張氏被尊為皇太后,她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二位皇太后(不含追尊)。
《明史》云:
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兩宮慈孝聞天下。
意思是,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軍國大事都會向皇太后張氏稟明,當時天下太平,朱瞻基對母親至孝。兩宮母慈子孝,天下皆知。
宣德四年,皇太后張氏去拜謁長陵(朱棣陵墓)和獻陵(朱高熾陵墓),明宣宗朱瞻基親自騎馬配弓在前引路,到達河橋時,朱瞻基下馬親自攙扶母親。沿途的百姓看到后,無不羨慕。
大明王朝以「忠孝」治天下,朱瞻基和張氏的表現,給大明朝百姓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明史·后妃傳》記載:
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
張氏返程的路上,路過農戶家,仔細詢問老婦人在家中的生活和農業事務,并且賞賜他們錢幣。
有的農婦拿來蔬菜和農家酒釀給張氏,張氏邀請皇帝一起食用,并對朱瞻基說:「這才是農家口味啊!」
張氏雖然身居后宮,但他對前朝的大臣十分了解。有一次,他對朱瞻基說:楊士奇能力很強,而且直言不諱;張輔雖然是武將,但通曉大義;蹇義忠厚,但有些優柔寡斷……
當朝大臣在張氏的口中如數家珍,朱瞻基聽完,對母親佩服不已。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一位廢皇后的帝王,他的原配妻子胡氏因為無子被廢(胡皇后只生了兩個女兒),長子朱祁鎮之母
孫氏被立為新皇后。但在張氏眼中,胡氏并無大的過錯,因此在后宮中非常憐惜胡氏。
張氏知道胡氏在后宮之中郁郁寡歡,因此經常讓內侍請胡氏來清寧宮(張氏居所)說話。若胡氏和新皇后孫氏出現在同一個場合,張氏會讓胡氏坐在孫氏之上。胡皇后是明朝皇后被廢后活得最久的一位(正統八年去世),這多虧了有張氏慈母般照拂。
《韓非子》中說: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意思是說,所謂仁者,是指能以真心去頤愛別人的人。張氏體察百姓疾苦,愛護后宮「子女」,不正是仁愛的表現嗎?
宣德九年,在位不滿10年的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38歲。
中年喪夫,老年喪子。這對一個古代女子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
當時,朱瞻基的長子朱祁鎮年僅9歲,宮中有流言傳出,說太后欲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朱瞻墡是朱瞻基的親弟弟,是張氏的小兒子,從小受張氏寵愛。因此,此流言一出,大家都認為真實性很大。
張氏聽到這個流言后,強忍喪子之痛,把諸位大臣召集入宮,指著9歲的朱祁鎮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聽完,連忙跪在朱祁鎮面前高呼萬歲,流言至此平息。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后,改年號為正統,尊張氏為太皇太后,這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由于朱祁鎮太過年幼,有人建議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明史·后妃傳》云:
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氏的意思是:我不能破壞祖宗的法度,眼下只需要將不緊急的事情停一停,慢慢皇帝就上手了。
接下來,張氏每日要求朱祁鎮勤勉學習,有事多請教「三楊」、張輔等老臣。據《明史·楊溥傳》記載:
一日,張氏召「三楊」、張輔、胡濙五位老臣入宮,當著明英宗朱祁鎮的面,張氏說:「你們五位都是老臣了,現在皇帝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大明康泰。」然后,張氏又把這五個人都夸一遍,例如,她夸楊溥:「仁皇帝(朱高熾)常常對我說你比較忠誠,多次發出嘆息,沒承想今天還能見到你!」
說罷,張氏哭了起來,楊溥也跪在地上泣不成聲。
從這件事來看,張氏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祖母,他在用懷舊施恩的辦法幫孫子朱祁鎮籠絡這些老臣。事實證明,張氏的眼光和手段都是一流的,無論是「三楊」,還是張輔、胡濙,他們都對大明朝忠心耿耿,都是良臣。
隨著朱祁鎮慢慢長大,他身邊的宦官王振逐漸崛起,有一次,張氏讓人把王振叫進來跪下。王振生平最怕這位太皇太后,此時正戰戰兢兢。張氏突然厲聲說:「王振不守規矩,應當賜死!」說罷,身旁的宮女就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嚇得渾身抖如篩糠。
最后明英宗朱祁鎮為王振求情,張氏才饒了他,然后警告他說:
「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貸振,此后不可令干國事也。」(《出自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
意思是說,你這樣的宦官,自古誤國。
現在皇帝年少,他哪里知道厲害。既然皇帝替你求情,我暫且放過你,今后如果你敢干預國事,我定不饒你。
從此,王振老老實實。在張氏有生之年,王振都沒有擅權。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上李尚書書》中用八個字來形容一個人為忠于國家,為國家操碎了心。這八個字便是: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太皇太后張氏作為一個花甲老嫗,為了大明朝的安定,可謂操碎了心。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溥(彼時楊榮已經去世)入宮。張氏虛弱地問內閣首輔楊士奇:「現在朝廷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的?」楊士奇連忙匯報,可是沒等楊士奇說完,張氏已經咽氣。在她事先準備好的遺書中,張氏用非常誠懇的語氣號召楊士奇等大臣輔佐明英宗施行仁政。
這一年,明英宗16歲,她趴在祖母張氏的靈柩上嚎啕大哭。而后,張氏被尊謚號「誠孝」,與明仁宗朱高熾合葬。
張氏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給朱高熾,正統七年(1442年)薨逝。她一共為明朝朱高熾一脈傾盡全力47年。她做了10個月的皇后,又做了10年的太后,最后做7年的太皇太后,然后溘然長逝。她做太后和太皇太后的17年,輔政而不攝政,凡事以國家為先,從不為個人和家族謀私利,是大明朝最平穩祥和的時代。
明英宗時期,內有太皇太后張氏操持,外有「三楊」輔政,君臣關系和諧,無宦官干政,大明王朝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延續了仁宣之治的輝煌。
然而,待張氏去世之后,明英宗朱祁鎮開始「放飛自我」,宦官王振再次崛起。隨著楊士奇、楊溥等人的去世,大明王朝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勸說下御駕親征,在土木堡敗于蒙古瓦剌部,導致明朝精銳盡失,勛貴集團幾乎全部覆滅,仁宣之治的底子全部敗光。若不是于謙等名臣力挽狂瀾,歷史上可能會出現第二次「靖康之恥」。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雖然沒有倒下,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過時而悔,當慘淡的晚霞照耀在京都城外的瓦剌旗幟上時,大明朝的臣子和百姓會不會想念那個在風燭殘年仍在傾盡全力「憂國如家」的老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