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月,一位 法國旅行家阿爾貝· 肯恩(Albert Kahn)來到北京,此時正處于春節期間。大年初三這一天,他和助手阿爾弗雷德·杜特爾特(Alfred Dutertre)前往位于西直門附近的崇元觀,用相機記錄下了當年廟會的熱鬧景象。
1909年的西直門內景象,因為正處于春節期間,門前有扛著長槍的清兵在站崗巡邏。一輛驢車載著一家五口人,在驢夫的牽引下走進城內。注意看,車子上一名男孩似乎戴著眼鏡,有點匪夷所思。
迎面走來的是一群逛街歸來的男女,小孩子手里拿著剛剛買的紙鳶。城墻之下精致的小廟是西直門甕城內的關帝廟。從前北京城的甕城之內都建有關帝廟,故有「九城十座廟」(加上正陽門甕城中的觀音寺)之說。
西直門甕城的東北角,這里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關帝廟的一部分,墻上還有一個破損的「聖」字。人群里走著一對母女,女兒的腳非常的小。一名幼兒騎在父親脖子上,很威風的樣子。
當年的火藥局胡同口立有牌樓,路邊的墻上也釘有「火藥局」的路牌,兩個旗人婦女帶著孩子坐在房屋前的曬太陽。當時的胡同內設有大、小火藥局,負責夯藥、軍需藥、演放藥等火藥的生產。
前些天北京下了一場雪,地上的積雪還沒有完全消融。天氣非常寒冷,照片中的小男孩都被凍出了鼻涕。在他身后,站著兩名旗人女子,其中一個還穿著男裝。此時的北京清政府已如風中殘燭,時日無多,但一些旗人依舊有老媽子伺候,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新街口西大街上的各色行人,很多人被洋人手里的照相機所吸引。一名旗人女子扯著孩子走在人群中,孩子身上過年的新坎肩因為淘氣撕破了,母親走在前面滿臉的不快。
新街口西大街的一家傳統商鋪,木格門窗繁復規整,門前豎著帶有沖天柱的牌樓,這是北京老字號店鋪常有的設置。沖天柱因柱頂向上突出似直插云霄而得名。柱子的頂端裝有云罐(又名毗盧帽),一是為了美觀,二是可以防止雨水對柱體的侵蝕。
逛廟會的旗人母女,母親頭頂大拉翹,女兒戴著風帽,兩人都化了淡妝,很漂亮。旁邊一個小販正忙著往竹竿上捆扎糖葫蘆。
沿新街口西大街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崇元觀。此時正是大年初三,是北京最熱鬧的時期,城內的寺廟和道觀都在舉辦廟會。崇元觀也不例外,門前的道路兩邊擺滿了賣糖葫蘆的攤點,長長的糖葫蘆串的頂部還插著各色的旗子,使節日的氣氛更加濃郁。
北京的糖葫蘆很長,所用的材料并不是冰糖,而是麥芽糖熬成的糖稀。路邊的小攤不但插滿糖葫蘆,還掛著各種顏色的紙燈籠。男女老少擠滿了整條街道,人群中有一個年輕的女子顯得特別靚麗。
一名年輕的旗人女子抱著自己的孩子,孩子戴著風帽,這是那個時代北京孩子在冬季常戴的一種棉帽。
這是一名穿著傳統服飾逛街的蒙古族女子,在她身邊,一名穿著帶毛領綢子大襖的女子正在和攤主討價還價。小販在人群中大聲吆喝招攬著顧客,他手里的糖葫蘆差不多近三米長。
一對牽著手逛街的旗人姐妹,姐姐的唇間點著胭脂,這種化妝方式叫作「點唇」或「絳唇」,在清代晚期非常流行,可以讓女子顯得嬌小秀氣,玲瓏動人。
小吃攤前圍著不同民族的婦女和兒童, 腦后挽著發纂的漢族女子,但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女子,節日的時候戴花是必須的。
一名旗人女子扯著孩子逛廟會,旁邊是一個提著鳥籠子的男子。街邊的小攤上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男子的腦袋后面都留著辮子,大人留長辮子,小男孩留短辮子。
富人們穿金戴銀,散發著珠光寶氣。窮人們身著布衣,力求干凈整潔。所有人都期望著新的一年能夠交上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