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歷史的了解,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而在文字發明以前,圖畫是主要的記錄方式。但由于它的不便利性,所以沒有成為主流。直到照片的發明,人類終于找到了一個便捷又能完整記錄瞬間的方式。可以說攝影技術為保存和記錄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造就了許多知名的攝影大師。
因為照片是靜止的,所以想用照片來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風貌,就需要拍照的人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還能以小見大的折射當時的社會細節。中國的攝影師開始時間較晚,在晚清時期攝影技術才被外國人帶入中國。有一位法國人就在清朝末期時候來到中國,拍攝了很多清朝滿族女子的照片。讓人驚奇的是,她們并不像影視劇中塑造的形象,相反還非常漂亮。
這位阿爾伯特出生在1860年的法國,是一名猶太人。自幼家貧,在他10歲的時候,貧窮奪走了他母親的生命,也在他的意識中種下了一定要發財的種子。
年紀輕輕的他,想盡一切辦法賺錢,終于不久后他得到了去南非的機會。在南非投資金礦和寶石礦的生意,讓他賺了一大筆。賺到足夠錢的阿爾伯特回到法國,并開了一家銀行。
正如人們對于猶太人的看法一樣,這個種族的人在賺錢和文化領域都是十分擅長的。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之后,阿爾伯特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文化方面。
他敏銳的感覺到世界陷入動蕩之中,這必定是一個全新時代的前奏。所以他拿出大量財富,雇傭攝影師到全球各地拍攝風土人情,希望可以留下在變革中的資料流傳后世。
他來到中國時是在1909年,當時正值宣統皇帝登基,溥儀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皇帝。雖然仍處于封建王朝,但當時大清的政權已經搖搖欲墜。處于這樣一個敏感時期的中國,無論是皇族還是民間,都已經出現了很多變化。
而這些隱藏在細節中的含義,被阿爾伯特的一張張照片完整的記錄了下來。也讓今天的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人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環境當中。
因為阿爾伯特的偏好,所以他的照片多以記錄民間百姓為主。因為處在清朝統治下,所以大多數相片中的男人大多留著辮子。自從清軍入關建立王朝后,全國的男子無論年齡,身份,民族都被要求留發。
從最早的「金錢鼠尾」——頭髮全部剃光,只留下發根銅錢大小的一撮,編成辮子留在腦后。但從晚清的照片中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男人髮型,已經和后世影視劇中很相似了,即后半部分都是有頭髮的。
另一個則是被拍攝人的表情,大多是麻木且帶著些許緊張的,甚至有很多人緊盯著鏡頭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因為當時的中國,從上至下大多對于新事物帶著一種驚奇中帶有擔憂的認識。
因為統治者階層把外來事物統稱為「奇淫技巧」,照相技術在民間更是被人當成一種「攝魂術」。在這樣的誤解下,人們在拍照時做出這樣的表情就可以理解了。
和民間的困苦不同,當時的王公貴族們的日子還是很滋潤的。不但享受著優渥于常人的傳統福利,甚至很多人家為了趕時髦,在自己的家里擺放著外國鐘表甚至油畫,而墨鏡和懷表也成了許多富人出門的必備配件。
從照片的對比可以看出,無論是落后的潮流還是新穎的潮流,上層人士總是處于領導的位置,而百姓階層則需要潛移默化的慢慢改變。
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群體,要屬于相片中的女人們了。在那個封建保守的年代,女人拋頭露面不大常見,尤其是未出嫁的少女,出現在鏡頭里的機會就更少了。
但是在社會底層的百姓中,因為生活壓力的逼迫,所謂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個規矩并不適用,從一些照片中可以看出,同為妙齡少女的她們,不但要從事和男人一樣強度的勞動,也可能需要在大庭廣眾下擺攤叫賣。
同為女人的貴族小姐或者夫人妻妾,則是另一種待遇。她們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一撥人,除了是西方傳來的各種服裝,化妝品的重度擁護者外,從油畫畫像到照片記錄,她們出鏡的頻率也相當的高。
在這些女子中,絕大部分是滿族人,這里面除了統治者自身的民族屬性以外,「滿漢不通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就導致了階級的固化,滿族以外的民族很難進入上層階級的核心。
有趣的是,與后世對當時滿族女性的普遍認知不同,相片里面的貴族女子似乎并不那麼的丑陋。至于后世的誤解,可能跟當時的化妝和穿著相對夸張不無關系,畢竟對于美的理解,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正如前文提到的,古人對于照相并不習慣,對于如何在照相中擺出合適的姿勢和表情,缺乏一定的經驗。除了這一點,也許當時的照片技術的落后,缺乏美化和修飾形象的手段也有關系吧。
阿爾伯特和他的同伴們走遍了50多個國家,拍攝的照片超過70000張,記錄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后世稱他的工作為「地球檔案」。遺憾的是,他做的這些花光了一生的積蓄,在他去世的時候,只能依靠朋友的幫助,草草舉辦了一個簡陋的葬禮。他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卻并沒有在生前得到人們的理解。
他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忠實記錄了當時的中國在歷史轉型時期中,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也記錄了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的富人們是如何奢靡。雖然照片不會動,但這卻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也成為當時清王朝腐朽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