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朝代,也是一個過渡朝代 。清朝男人的大辮子相信很多人都疑惑有著怎樣的歷史, 他們平時要怎麼清洗自己的辮子 。有幸見過清朝男人辮子的人的印象都不好, 對辮子的評價都是特別臟,還散發著臭味 。
清朝在建立之前居住的大多是漢人 , 當時的男子都是束發 ,隨著滿人進入關內,清朝逐步建立。 在清朝建立之初清政府下令男子都需要改變自己的發 型,從此以后男子不再束發, 而是統一改成辮子 。這項舉措引起很多漢人的不滿, 因為束發不只是一個頭型那麼簡單,這也代表了民族文化 。
滿人由于攻占大明取得勝利,朝代更迭自然要在習俗上有所改變 ,滿人勝利大家就要按照滿人的習俗來生活。 滿人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 ,他們平時作業 需要帶厚重的帽子 ,但是在工作的時候戴帽子會 出汗 , 這樣帽子就會被弄臟,需要經常進行清洗 。
所以針對這一問題 滿人就將自己的頭髮剃掉 ,但是所有男子統一光頭又不是很美觀,所以就在 后腦勺留下一部分頭髮 ,將其 編成辮子 ,這樣看起來也整潔好看。 這種辮子也稱為鼠尾 ,這樣在干活出汗的時候汗液不會流到頭髮里面。
滿人想要快速改變漢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件困難的事情 ,如果強制要求改變髮型,那一定物極必反。 所以滿人就使用商量的對策 , 漢人只需要將前頭頂的頭髮剃除就可 ,這樣看起來也不會太奇怪, 漢人可以慢慢接受辮子的過程 ,于是漢人漸漸接受長辮。
長辮的清理就很麻煩 ,我們在影視劇里見到的男子長辮長度都不短,我們 現代女性有如此長的頭髮洗起來都是件麻煩事 ,放在古代更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古代沒有很好的清洗劑,一些普通家庭的男子只能減少洗頭髮的次數 ,到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再清洗。
洗完這麼長的頭髮不僅腰酸背痛 ,而且 將頭髮晾干也需要很長時間 。 皇宮內的男子有專門服侍自己的宮女 ,洗頭髮和擦干都 不需要自己親自上陣 。電視上所演繹得如此干凈的辮子實際上并不存在, 他們只有在洗完頭髮的時候編一次,其余時候不會拆開重編 ,因為這是一件復雜的工程。
自從我國結束閉關鎖國之后,有很多國外的人士來我國體驗文化 ,一位名叫 麥羅德的英國人為了編撰自己的書籍 ,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都記載在書中。 麥羅德在四處游走的時候遇見一對夫妻 ,妻子在為丈夫準備洗頭髮的水, 麥羅德見到趕緊趕過去想要近距離了解長辮 。
等到妻子將丈夫辮子拆開時,麥羅德聞見一陣臭味 ,他還在四處尋找到底味道出在哪里, 后來才發現這個味道是從男子的身上傳出來 ,追根溯源才發現是長辮的味道。 長辮拆開之后麥羅德看見頭髮上沾滿了頭皮屑,而且已經油光發亮 ,那個味道實在難以忍受。
麥德羅將自己對長辮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寫在自己的書中 ,待書本出版之后 很多人都質疑麥德羅對清朝的長辮描寫過于夸張 ,現在這個社會怎麼會存在如此現象。 直到一對外國夫妻親眼見到,才相信麥德羅沒有提供虛假信息 。
這對外國夫妻在車廂內遇見一位中國商人 ,中國商人見夫妻二人行李較多,還主動上前幫忙。 夫妻很感謝商人的幫助,妻子還一直與丈夫說中國人素質真高 ,這麼愿意樂于助人。 中國商人與這對外國夫妻在同一車廂,三人相談甚歡 。
隨著車廂內人越來越多,這對夫妻才察覺到有些不對勁 ,有一股臭味撲面而來, 檢查了各處才發現味道是從商人的辮子傳來的 。外國女人仔細觀察中國商人的辮子, 發現辮子所在的位置下面留了一些細小的頭皮屑,辮子看起來也不干凈。
剛上車的時候外國夫妻感覺與中國商人聊得投機 ,就沒有留意到男子的頭髮, 仔細觀察了一下男子的長辮才發現這條辮子竟然如此骯臟 ,實在讓人無法直視, 外國女子趕緊移開自己的視線 。
清朝男子的辮子是時代的縮影和代表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印記, 這都是歷史遺留的瑰寶 ,現在展館里仍有長辮供人觀賞。但是 由于當時情況的限制,沒有能力將辮子徹底清洗,也很難堅持經常清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