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有句很智慧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說得實在不錯。
自由是上天給人的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人最平等的設定,在這個設定里,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皆可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
可在這個世間,他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他不得不在各種期待、習俗、傳統的束縛之中踽踽獨行,這些東西就像一個籠子,給他的生活畫了一個框,這框就是他生活的世界。
他人的期待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而長久的習俗和傳統,更是要求著我們要「規矩」,要「合群」。
成為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會有很多阻力,會有很多困難。
當我們遇到某些困難的時候,我們打開《簡愛》這本書,看看那個獨立、自由的女孩,是怎樣為成為自己而奮斗的。
在我看來,書中這10句話,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因為它會在人生的路上,帶給我們成為自己的力量。
習俗并不等于道德,道貌岸然并不等于宗教,非議前者并不等于攻擊后者。
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那個年代,工業雖然快速發展,但世界依舊是男人在主導,大多數女人都是作為男人的附庸。
那時候,男人的事業的工作,而很多女人一輩子的事業就是嫁人,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她們沒有自己的工作,也沒有自由。
夏洛蒂·勃朗特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命運,所以她努力學習,踏上了寫作這條路,20歲時,她鼓起勇氣將自己的作品寄給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此人被英國王室封為桂冠詩人,算是文壇上的前輩。
可是這個詩人卻給勃朗特回了一封充滿羞辱的信,他說:「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也不應該是婦女的事業。」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這個傳統啊!
那時候,女人寫作就被罵成傷風敗俗,就被說成離經叛道,可是這傷的是什麼風?敗的是什麼俗?離的是什麼經?叛的又是誰的道?
很多人也只能說,傳統,因為以前就沒有這樣的先例,在某些傳統里,「不傳統」「特立獨行」就等于不道德,不遵守習俗就等于離經叛道。
夏洛蒂·勃朗特反抗了這種習俗,反抗了這種傳統,最后證明,她的反抗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毫無疑問,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在要求我們這樣做,要求我們那樣做,但我們要記住,我們可以選擇與之不同的做法,那并不是不道德,并不是離經叛道,那只是我們成為自己所必須的經歷而已。
表面現象不應該被誤認作真相,只一味取悅和抬高少數人的狹隘的凡俗說教,絕不應該被用來取代基督救世的教義。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別人的,未必就適合你。除了少數普世的東西之外,拋開每個人的獨立性的說教,本質上都是扯淡。
有一次記者問陳丹青: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陳丹青說:
又是一個傻X問題!
人生沒有意義的。 你看過哲學嗎?你可別過了大學年齡還扛著大學生人格在生活。
人生一點沒有意義的,生命完全沒有意義的。
記者不甘心就此結束,于是就問出了所有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那活著干嗎呢?
陳丹青說:
沒有干嗎,你生下來,爹媽征求你意見嗎?你看看佛教,看看叔本華那本《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生命是無意義的,從來就是盲目的。就這麼兩句話:這麼厚的一本書。
這本書救了我。我在三十歲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剛出國不久。
陳丹青搬出了佛教,搬出了叔本華,在一般人看來,陳丹青聞名世界,是著名畫家,家財萬貫,這不就是價值和意義嘛。
可是陳丹青說,他做什麼,只是因為想做,只是做著做著就成了陳丹青。
其實記者想得到的答案,或許只是陳丹青這位功成名就的人的隨便一個確定的答案,但這樣的答案對所有人都對嗎?不,即便真有那樣的答案,那也只是陳丹青自己的,就算沒有意義,也只是陳丹青自己的。
所以,任何說教,都是個人的「偏見」,不要為了取悅或迎合某些人、事而去順從,除非你真正喜歡。
我受到別人殘酷的踐踏,就一定要反咬。
在我們的文化里,一直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話雖然沒錯,但要看情況,不能什麼事兒都忍,不能啥事兒都退。
對某些蹬鼻子上臉的人,你越退,對方越是得寸進尺,這個時候,何必退,你反抗了,不忍了,可能對方反而知難而退。
凡事都講究一個理字,對于那種沒理還胡攪蠻纏的人,不必忍氣吞聲,因為理不辯不明,不能讓那些烏煙瘴氣的東西充斥著這個世界,還要讓人去忍受他們的烏煙瘴氣。
假如有道理的人總是在忍,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道理可言!
莎士比亞說:最微小的蟲蟻還知道反咬踐踏它的腳。
孤女簡愛,父母雙亡,被舅舅收養,舅舅死后,簡愛的生活變得很艱難,舅媽討厭她,表兄妹們欺負她,但簡愛從不忍氣吞聲,他們罵她,她就還口,他們打她,她就還手。
當然,不是說什麼事情都應該像簡愛一樣還手,但要記住,我們善良,但絕不懦弱,我們不反抗,也不是因為不敢。
生命太短暫了,不應該用來記恨。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錯誤,但我們很快會死去。我們的罪過將會隨我們的身體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這就是我從來不想報復,從來不認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靜地生活,等待末日的降臨。
簡愛離開舅媽家很多年后,舅媽病倒了,命不久矣,她想見簡愛,取得她的原諒。
可曾經,舅媽是怎麼對簡愛的呢?
她對簡愛充滿偏見,十分討厭她,自己的兒女欺負簡愛,她當做沒看到。
她將簡愛關進紅房子,任由簡愛哀求,她也無動于衷,最終簡愛被嚇得暈過去。
簡愛去學校,她在老師面前將簡愛說成一個壞孩子,說謊成性,讓簡愛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待遇。
簡愛的叔叔經過多年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資產,打算讓簡愛去繼承財產,可是舅媽告訴簡愛的叔叔,簡愛已經死了,讓簡愛錯過繼承遺產的機會。
曾經,簡愛恨舅媽,她拼命想離開那個讓她痛苦的家,舅媽就是她最討厭的人之一,可是當簡愛面對生病的舅媽,看見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她選擇了原諒。
人這一輩子,太短了,恨一個人,也不能改變過去,所以,不如放下。
人生中,已經過去的,無法改變,和過去死磕,和仇恨死磕到底,其實只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成為你自己,就不能總是抓住過去不放,因為這一生太短了,放過別人,其實就是放過自己。
人的天性就是這樣不完美的,就是最明亮的星星也會有黑斑。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我們成為自己,不是說要變得多麼優秀,也不是說要取得多大的成功,成為自己,其實僅僅意味著我們用最舒服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將那個最真實自然的自己展現出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縱,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只能做到這樣,就絕不強求太多,我們知道自己是這樣,所以遵照自己的本[性☆生☆活]。
這世間一直在強調人優秀的一面,以至于讓人覺得,如果自己不夠優秀,簡直就是一種罪惡,所以我們拼命想裝得更好,拼命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多麼多麼優秀,最終越活越累。
最關鍵的是,有些面具戴久了,連自己都信以為真了。
所以,不管外界對成功怎樣吹捧,你都要記住,假如事不可為,你可以失敗,失敗不是罪,不完美不是罪。
和神比起來,每個人都是殘缺的,都是不完美的,但我們站在不完美中,向完美靠近,站在殘缺中,向圓滿靠近,這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活在虛假的完美里。
即使世上的人都恨你,相信你壞,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知道自己是無辜的,你就不會沒有朋友。
你要成為自己,你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可能和別人期待的不同,和主流價值觀要求的不同,那麼可能很多人都沒法理解你。
這一切,都是因為個人的追求不同,都是因為內在的價值觀不同。
一個人要成為自己,就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隨波逐流,他必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哪怕全世界都反對,他也能毫不動搖,始終堅信自己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
所以,即便沒有人理解你,你也要自己相信自己,你會遇見新的朋友,他們和你在同一個頻道,追求著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任何一條路都是孤獨的,孤獨得只能自己去走,但沒有一條路是孤單的,道與你同在。
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緲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同樣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
我現在不是以社會生活和習俗的準則和你說話,而是我的心靈同你的心靈講話。就仿佛我們已經離開了人世,兩個人一同站立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這句話是書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也是一個人成為自己時所必須了悟到的真理。
簡愛長得不漂亮,皮膚也不白,她也沒錢,只是一個小小的家庭教師。
而羅切斯特呢?他腰纏萬貫,還是簡愛的老闆。
可哪又怎麼樣?在靈魂上,他們是平等的,在心靈上,他們是平等的。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平等的,所謂貴賤、貧富,只不過是世俗的判斷,根本無礙于靈魂的高貴。
偶然得來的東西,也會偶然失去,只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才永不過時。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而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理由阻礙他,因為,在靈魂上,他們是一樣的。
人的平等,不是物質上跟別人保持,物質就像一件外衣,無礙于人的真性,假如你內心是豐富的,物質多又如何,少又如何,都不會讓真正的你有所改變。
在物質上尋求平等,是永遠沒有盡頭的,總有人比你更好,除非你真正站在金字塔頂端了,可那樣的人,又有幾個?而那些人也是機緣、幸運和一系列的東西促成的。
但靈魂的平等,人人可得。
我勸你活著不犯罪,希望你死時心安理得。
人這一輩子,就是生死之間一個短暫的片段。
生,由不得我們自己決定。
死,也由不得我們自己決定。
我們所能擁有的,就是生死之間那一段旅程,怎麼活,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當我們活得問心無愧的時候,死的時候也可以心安理得了。
怎麼樣才能問心無愧呢?
第一,不作惡。
第二,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了自己想成的人。
做到這兩點,一個人差不多就可以問心無愧地活著了。
不作惡意味著我們經得起自己良心的審判,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意味著我們經得起自己反復的追問和反省。
我自己在乎我自己。越孤單,越無親無友,越無人依靠,我越是尊重自己。
魯迅去剛去日本留學的時候,看見很多在日本留學的同胞,很不爭氣,日本人看不上他們身上的粗魯和無禮,看不上他們學習不好,但是那些人不僅不努力,反而破罐子破摔。
有人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響,塵土飛揚地學跳舞,有人不遵守先來后到的規矩,插隊洗澡,還把水弄得到處都是。
你說,他們自己都不自重,別人怎麼尊重他們?
魯迅說:
一個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嘴巴,也難免別人打你嘴巴。
所以,當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的時候,就不要怪別人放棄你,當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的時候,就不要想讓別人在意你,當你自己都破罐子破摔了,別人也免不了要摔幾下。
因此,越是一個人,越要自重。
就像古人說的,「君子慎獨」,就算不是君子,也要慎獨。
上帝給了我生命并不是叫我去浪擲的。
《百年孤獨》里,奧雷里亞諾第二半夜從咳嗽中醒來,突然明白了一個簡單而悲哀的事實,他快要死了。
感覺到生命行將失去,他工作得更努力了,兜售彩票從每周一次變成了每周三次,他對來來往往的人吆喝著:
「別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
是的,人生比我們想象的要短,如果想做什麼,得趁早,得趕緊行動,免得留下遺憾。
上天給我們生命,不是讓我們用來浪費的,是讓我們盡情地活出自己,盡情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成為自己,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就像有句話說的,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想成為自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可是面對世俗的壓力,面對前行的困難,很多人都不敢去做自己,只能按照某些強大的要求,亦步亦趨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愿意的自己走,不愿意的被推著走。
每當這種時候,我們不妨從書中去汲取一點能量,汲取一點勇氣,去尋找一抹黑暗中照亮自己的光,勇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