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弘治時期《貴州圖經新志》中:「因其地在桂陽而得名」。貴陽位于貴山正南方,故有其名。在古時,貴陽以其豐富的竹材而著稱,因其能制造出「筑」琴而被人們稱為「筑」琴。貴陽地處貴州中心地帶,四面環山,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山都」,因此又享有「山國之都」的美譽。以下這一系列在晚清時代貴陽的舊相冊,出自一位法國攝影師之手。文章從貴陽的幾幅具有典型意義的舊相片中挑選出幾幅來與您分享。
這張照片是清朝末期的甲秀樓,一群衣衫襤褸的文人墨客在甲秀樓下,欣賞著這里的風景。甲秀樓位于明末,位于明末的一條大河之上,建造于明朝一五九八年,以一座巨大的巖石為基礎,建造了一座浮玉橋,連接著這座建筑。甲秀樓的名字,寓意「科甲挺秀」,有趣的是,自貴州建立以來,共有三個第一名,一個第三名,其中的秀才七百余名,還有六千余名的舉子,當真是人才薈萃。
水口寺普濟橋周圍,晚清時代。水口寺橋始建于貴陽的水口寺街,南端到紅巖十字路,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原名「普濟橋」,也叫「廣濟橋」。
晚清貴陽南郊公路油榨街牌坊群落,背后是一座小山,就是那座小山。油榨街位于貴陽的南部,清代初期,因為此處曾有數個油榨作坊而被稱為「油榨」。此外此地為湘桂兩省交界之地,為城中要害,故名「油榨關」。根據歷史資料,貴陽城里的「牌坊」共有80多個,其中位于貴陽南門外油榨街的這個小城鎮,就擁有超過20個,故名「牌坊街」。
晚清貴陽弘福寺塔林,弘福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坐落在貴陽「黔靈山」的核心地帶,周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是貴州的「第一個寺廟」,歷來被稱為「黔南的山頭」。
晚清貴陽北天主堂。北天主堂始建于1878年,由于其高而陡峭,因此更顯宏偉。天主堂的身后,就是大羅嶺,還有一個叫關刀石的地方。
晚清時代,貴陽城郊,一處六邊形的五層高的塔樓前,有一群人正圍繞著它打盹。對于這個石頭寶庫的起源,照片里沒有任何解釋,只是簡單地描述為「和尚的墓地」。
晚清時代,貴陽城郊,農民們在打水稻。在貴陽的東部,有獅子山、相寶山等。《貴州圖經新志》中說:「獅子山有三座,其中一座位于縣城以東數公里處,仰頭張口,形狀相似。一處在芷城西側,一處在芷城南側,約三十余公里,與其形狀相似。
晚清時代的鎮遠古鎮,一處停靠著眾多船只的港口。鎮遠古鎮,歷史上有過這樣的記錄,它的名字叫做「大天神大天窟」,鎮遠古鎮位于一片青山綠水之中,風景秀麗,寧靜而又寧靜。
晚清,貴陽郊區,一個人和一頭公牛在稻田中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