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恐龍就已遭到重大打擊
2024/04/20

ADVERTISEMENT

關于恐龍的滅絕,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在大約66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通常我們會認為,如果沒有那顆小行星,恐龍就有可能不會滅絕,那實際情況是否真是如此呢?

其實也不一定。因為在近些年來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已遭到重大打擊,并因此而日漸式微,按照這樣的趨勢來看,恐龍滅絕就像是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了的一樣,即使沒有那顆小行星,恐龍也很可能會滅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地球歷史上不同時期所形成的巖石和地層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它們之間往往會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分界線,而「K-Pg界線」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分界線標志著白堊紀和古近紀的交替,它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我們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基本都是在它的下方,而在它的上方卻幾乎不存在任何恐龍化石。

ADVERTISEMENT

「K-Pg界線」形成于大約6600萬年前,其形成時間與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基本重合。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化石并不是在這個分界線一下子就消失了。

(↑「K-Pg界線」)

具體來講就是,在「K-Pg界線」形成前大約1000萬年,恐龍的多樣性就開始出現迅速減少的趨勢,以至于在大約300萬年之后,恐龍化石的種類就已經減少了40%左右,而這也就意味著,恐龍遭到了重大打擊,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科學家發現,在這段時期形成的不少地層都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現象,即:剛開始的時候是海床特征,接著是海岸特征,最后則變成了陸相特征。

由于這些地層并不存在因為「造山運動」所導致的傾斜、折曲等跡象,因此科學家認為,在這段時期,地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海退」

ADVERTISEMENT

現象,而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地球大洋地殼的活動降低,使得它們在重力作用下緩慢地向地幔沉降,進而導致地球上的海平面也跟著下降。

所以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正是大規模的「海退」現象,造成了恐龍多樣性的迅速減少,因為海平面的下降,會造成地球陸地上氣候出現巨變。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陸地上的總降水量會大幅減少,導致了很多原本濕潤的區域變得干旱,植被也因此而消失,進而使生活在這些區域中的恐龍因為失去宜居的環境而逐漸滅絕,除此之外,大片干旱貧瘠的土地還會阻礙恐龍進行長距離的遷徙,使得它們無法逃離自然環境惡化的區域,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恐龍滅絕的風險。

但這還沒有完,盡管在這段時期之后,恐龍多樣性的減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但沒過多長時間,其多樣性的減少趨勢再一次提高了速度,特別是「K-Pg界線」

ADVERTISEMENT

形成前近30萬年這段時間里,其多樣性減少的速度非常快,而這也就意味著,恐龍又遭到重大打擊。

(↑圖中的藍、紅、黑三種顏色,分別代表新出現的恐龍種類、滅絕的恐龍種類以及恐龍多樣性在整體上的「凈值」,下方是時間線,單位是百萬年)

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德干暗色巖噴發事件」。

此次事件是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運動,其發生區域位于現代地球上的印度,其形成的熔巖地貌被稱為「德干地盾」,我們現在能直接觀測到的面積大約有51.2萬平方公里,厚度超過2000米,考慮到侵蝕作用與大陸漂移等因素,科學家估計其初始面積大約有150萬平方公里。

ADVERTISEMENT

科學家推測,這一系列的大規模火山運動所噴出的塵埃和氣體,導致當時地球上的氣候出現了巨大的波動,這就使得恐龍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因為直到「K-Pg界線」形成的時間點,恐龍多樣性減少的趨勢都再也沒有任何放緩,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6600萬年前的那顆小行星,相當于為恐龍的滅絕進程按下了「加速鍵」,而如果沒有那顆小行星,那按照恐龍多樣性減少的趨勢來看,恐龍也很難逃過滅絕的命運。

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推測,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過當真。值得一提的是,在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后,科學界目前普遍認為,地球上現存的鳥類,其實都是由一支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恐龍并沒有完全滅絕,滅絕的只是「非鳥恐龍」。

(↑一只「恐龍的后裔」路過)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