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晚清山東老濰縣,濰州古城文風鼎盛,富庶繁華
這是一張清朝年間山東濰縣的圖片,濰縣,也就是如今的濰坊,濰縣有著很長的發展歷程,這里人文薈萃,自古就是膠東地區的一個戰略要沖。威州是東萊之都,也是北海之都,文化底蘊深厚,科舉制度森嚴。清朝時,山東曾出過6個秀才,其中兩個是在濰縣出生的。
清朝時期,這里就是一個繁華的縣城,在乾隆時期,這里就被稱為「南蘇州北濰縣」,鄭板橋曾經在這里做過一首詩,叫做「三更無燈,玉膾金齏滿市」,這是他在這里留下的詩句。「濰州本小蘇州,云中清歌,花中簫,小蘇州」,是濰縣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生動描寫。以下就讓我們透過這一系列的舊相冊,來領略一下曾經的老濰縣。
清朝末年,威縣府府邸,府邸入口處的正門上,刻有「北海名區」字樣。「濰縣」一詞源于明代「濰縣」,源于將濰州貶為濰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悠久歷史。
清朝末年的魏縣樂道館,門前有兩名男子。美國長老會在一八八二年(一八八二年)派遣傳教士狄樂播攜其妻狄明珠赴濰縣,在老濰縣東關一帶購得一塊土地,興建一座集教會、學校和診所為一體的「樂道院」。
晚清,威縣,一棟牌坊矗立在一條大街之上,而在這條大街之上,則是一條熱鬧的商業大街,商鋪眾多,來來往往的人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清朝的威州,工業和商貿繁榮,有「赤爐二百,打銅工人三百,刺繡婦女九千,紡織機器十幾萬」的說法。
這是一處晚清在威縣郊建的牌坊,外形很是華美,正中的一塊匾上寫著「冰清玉潔」,似乎是一處「清白」。「純潔」最初是用來形容具有純潔高尚思想的婦女。后一種更窄的說法,就是「貞節牌坊」,一般都是為了紀念那些死去的男人,或者是多年沒有再娶,或者是自盡,但是卻又遵守著那個時代的倫理,或者是傳說中的特殊故事的女子,所建造的一座牌樓。
晚清時濰縣城門前的一塊門板,位于大街中央。牌坊是我國傳統的代表性的象征性建筑物,通常修建于巷子和街道的中間、兩端和交匯處,其功能類似于「功德」,而「牌坊」又是牌坊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年間,濰縣城中有一座石砌成的牌樓。濰縣是東萊之都,歷史悠久,歷史悠久,根據相關資料,目前老濰縣城市和農村共有190余個門樓,按照修建年代,明朝32個,清朝53個。
在晚清的威縣,有一頂由驢拉著的大轎,里面似乎有一位老外。所謂「驢駝轎」,就是由兩匹驢前后拉著,坐上去,坐上去,坐上去要舒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