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深夜,一道響亮的槍聲劃破長空,打破了湖北武昌城的寧靜。
這道槍聲非同尋常,它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也點燃了中國人民反抗封建帝制的星火。
次年,清朝隆裕太后代宣統皇帝頒布退位詔書,自此,清朝退出中國歷史舞台。
回顧清朝300年歷史,建立后金的努爾哈赤是當仁不讓的開拓者。而在王朝即將終結的時候,同樣也存在著一位忠誠的堅守者。
這個以維護大清道統為畢生志愿的堅守者,既不是皇親,也不是國戚,而是一個漢人官員,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張之洞。
與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相比,張之洞常常是被忽略的一個,但也是他陪清王朝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1909年,歷經五朝的張之洞去世了,而辛亥革命在他死去的兩年后爆發,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張之洞
1837年,張之洞出生在貴州興義府(今貴州省安龍縣),從小才思過人的他五歲就進入家中私塾讀書。
父親見他聰敏勤學,花費巨資請來兩位名師,丁誦先和韓超,對他進行最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
張之洞對封建統治的絕對維護理念在這個時候就定型下來。
13歲時,張之洞已經能熟讀四書五經,不僅如此,他還自學了許多軍事典籍,包括《孫子兵法》《太公兵法》等等。
放到現在,妥妥的學霸級的人物。
次年,張之洞第一次參加縣試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又兩年后的鄉試中,他再次考中舉人,這一次還是第一名,范進聽了直呼「不可能」。
以這個速度,張之洞很可能在二十歲前為官一方。但是天公不作美,一直耗到27歲,他才考中進士。
在這十一年里,少年得志的銳氣和傲氣被磨平,張之洞養成了一個大人物必備的素質——寵辱不驚。
當然,除了考試之外,他也做了一些別的事。比如協助父親處理貴州苗民起義;比如娶老婆,生兒子;再比如,給父親處理后事。
與此同時,朝廷里也發生了幾件大事。雖然和張之洞這個小小舉人八竿子打不著,但卻在不遠的未來影響著他的命運。
1852年,一個出身葉赫那拉氏的女人進入咸豐皇帝的后宮,被封為蘭貴人。
四年后,二十一歲的蘭貴人為咸豐皇帝生下了皇長子。
咸豐皇帝沒有等皇子長大,就駕鶴西去。六歲的皇長子登上皇位,年號同治。
蘭貴人作為皇子的生母,進位圣母皇太后,徽號慈禧,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張之洞進京參加殿試的那一年,同治帝還是個孩子,慈禧和慈安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䜣參與議政。
因為在考卷中針砭時政,張之洞的名次被閱卷官打到三甲末尾,差不多算是最后一名。
此時慈禧力排眾議,把張之洞一路提拔到一甲第三,也就是探花。從這一點來講,慈禧對張之洞有很大的知遇之恩。
慈禧提拔張之洞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在咸豐帝死后,慈禧聯合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誅殺八名顧命大臣,把持朝政大權。
此時朝中的保守權貴集團對慈禧非常敵視,為了分擔壓力,慈禧大力提拔漢人新銳和洋務派,對保守派進行對抗。
于是,張之洞幸運的搭上了慈禧的順風車,成了一名京官,七品翰林編修。
張之洞對自己的官職很不滿意,說的難聽點,翰林編修就是通過吟詩作詞來取悅皇家的「家奴」。
無論是治學還是從政,張之洞都講究「經世致用」,他做官是為了做實事。
但是他還是非常快速的融入了京城文人圈子。不僅和翁同酥、潘祖蔭等政壇大佬交朋友,還認真學習「鑒別金石、校勘經史」這樣的時髦事,成了京城文壇的新秀。
難道他墮落了?腐朽了?被官場的榮華富貴迷惑了?
當然沒有,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明白,只有成為和光同塵,才能在官場站住腳,才能混資歷,才能獲得真正做事的機會。
三年后,張之洞在政績考核中獲得二等的成績,如愿被外放出京做官。
達到目的后,他立即和京城文人圈子切割,向以李鴻藻為代表的清流派靠攏。
張之洞書法手跡
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張之洞作為一個有過成功履歷的政治投機者,這一步走得非常不妙。
因為當時的清流派在朝中不斷壯大,已經引起了其他勢力的警惕和仇視。
面對朝堂壓力,李鴻藻不得已之下,保舉張之洞為山西巡撫,外放出京,躲避風浪。
這次外放開始了張之洞持續二十年的疆吏生涯。
在他剛剛邁入政壇的時候,中國已經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
戰爭的結果讓他意識到唯有變革才能讓清朝存續下去。
張之洞在漫長的疆吏生涯中不斷思考,既然傳統治術無法應對當下危局,改用西法或許才是出路。
于是他投身于洋務,在山西創辦洋務局,以高額的薪資聘請通曉西學的人才,希望可以開采鐵礦,購買洋槍,編練新軍,可惜這些想法都因調任兩廣總督無疾而終。
來到廣州的張之洞,在這個中西交匯最為緊密的地方,對西方國家的面貌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這也堅定了他興辦洋務的決心。
在此期間,他以兩廣總督的身份,設立廣東水師學堂,建造槍炮廠,開設礦務局。同時上奏朝廷,從西方國家購買戰艦、巨炮,以抵御來自海上的入侵。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奏請朝廷修建盧漢鐵路,連同中國南北,用于運貨、征兵、轉餉。
調任湖廣總督之后,張之洞第一時間建造煉鐵廠、槍炮廠和織布廠,并在1890年創辦了漢陽鐵廠,其生產規模在當時的亞洲處于第一位。
漢陽鐵廠
除了工業之外,張之洞還先后創辦了兩湖書院、農務學堂、武備自強學堂等,不僅如此,張之洞還出資派遣學生出國留學,意在培養更多精通洋務的新型人才。
客觀來講,張之洞治理湖北取得的政績是值得肯定的,鼎盛時湖北已經初步形成了近代工業體系,在中部各省中脫穎而出,使當時呈現出衰落趨勢洋務運動煥發了新活力,也因此張之洞成為洋務運動后期的代表人物。
但張之洞清醒的知道,在地方上興辦洋務做的再好,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有進入中央,才能從根本上去除清朝存在的頑疾。
1883年中法戰爭期間,慈禧太后以中法戰局不利為借口,下旨罷免了恭親王奕䜣,獨掌朝政。
在這場被稱為「甲申易樞」的政變中,張之洞所處的清流派同樣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張之洞因為外放反而沒受多大的影響,然而清流派的倒台卻意味著他失去了朝廷中樞的支持,直白點說,就是上頭沒人了。
這下子,張之洞想要保住自己這些年的努力成果,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自己成為上頭的人。
實際上,很早的時候他就已經料到了這個局面,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做官,一定要做兩件事,一是發展教育、辦書院,二是提拔人才,可謂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于是當清流派土崩瓦解的時候,他已經編織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人際關系網。
混別人的圈子永遠當不了家,建立自己的圈子才能做得了主。
如果能合理利用這股力量,張之洞有很大可能重返中央朝廷。
1895年,這個機會出現了。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海戰
清廷戰敗后的議和與海量白銀的賠償,讓李鴻章名聲掃地。
這時候張之洞這個全力主站的強硬派一下子就吸引了天下的注意力。
一時間許多有志之士,都開始朝張之洞圍攏過去,其中就包括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
張之洞趁勢上奏《吁請修備儲才折》,表示對外要反抗入侵,對內要興辦洋務企業。
這些主張非常精準的戳中的國內那些改革派人士的癢點,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稱贊張之洞「有天下之望」。
這麼一系列操作下來,張之洞成為當時的焦點人物,也成了主持「戊戌變法」最合適的人選。
光緒皇帝也這麼認為,于是在變法前給張之洞發電令,讓他回京,有事務當面詢問,實際上就是讓他主持變法。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坐不住了。
慈禧再次使出了拿手好戲,她以豐富的實操經驗,快速控制軟禁光緒帝,同時大肆捕殺維新派人士。
結果就是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此次變法中,戊戌六君子其二的楊銳和楊深秀都與張之洞淵源不淺,楊銳是他的親信弟子,而楊深秀是他在山西巡撫任上時提拔的人才。
張之洞回京的想法落空了,苦心經營的勢力也被拔除了大半。
幸運的是,他依靠一篇《勸學篇》躲過了風波,再次蟄伏下來,只要保住有用之身,一切都還有可能。
戊戌變法失敗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把所有事交給李鴻章,頭也不回地跑了。
後來《辛丑條約》簽訂之后,為了安撫人心,穩定政局,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下旨,宣布變法。
這一年,張之洞63歲。
年過花甲的張之洞得知消息,沒有做過多的思考,立刻聯合劉坤一上走《江楚變法三折》,這是他最后的機會了。
這一次,命運沒有辜負張之洞,整個為官生涯都幾乎游離在中央之外的他,終于獲準入京,面見慈禧,開啟了以自己為主導的政治改革。
現在,整個王朝的命運掌握在他手里,是生是死,全在此一舉。
面對大清這個虛弱的病人,張之洞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即使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的藥方有沒有用,因為病入膏肓的大清拒絕吃他這副藥。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藥方里到底是什麼名堂。
張之洞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 整頓中央法度 ,但就這一步卻怎麼也邁不出去。
張之洞 提倡「節儉興國」,先宮里帶頭的縮減開支 ,讓那些王爺們、貝勒們在后邊跟著做。
這可讓大清的這些「爺」們不開心了,我們請你來改革,你倒改到我們頭上了。
改革剛剛開始,張之洞就和勢力最龐大的頑固派杠上了。
之后,張之洞開始對 腐敗問題下手 ,捐納、整頓書吏和裁革差役。
這下子又跟官僚集團杠上了。取消捐納,他們怎麼掙錢?整頓書吏,是來幫他們干活,裁革差役,還怎麼震住下面那幫刁民。
所以,這幾條路一樣走不通。
接下來,張之洞又要 分離司法和行政 ,這相當于削弱官員的權力,權力少了就相當于銀子少了,怎能不讓人心痛。
怎麼能不心痛呢,好辦,一起抵制改革就行!
最后,張之洞要 廢除科舉,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如果之前那些措施都只是得罪一部分人,那這一條可把全天下的讀書人都給得罪了。
那些個寒窗苦讀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孔乙己」們,就指著科舉能夠改變命運呢,廢除科舉,那不等于殺了他們嗎?
窺一斑而知全貌,張之洞的改革措施全都刺向了大清朝的要害,別說他張之洞,就算是慈禧也做不到。
晚清老照片
就在張之洞因政事操勞的時候,日俄戰爭爆發,采用君主立憲制度的日本打敗了采用專制制度的俄國,君主立憲的思潮開始在民眾之間和朝堂之上愈演愈烈。
推行新政遭遇重重阻礙的張之洞也意識到,只有立憲,才能掃平新政實施的障礙。
然而立憲制最終也沒能推行成功,因為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宣統帝年幼即位,由醇親王載灃攝政理事。
滿清皇權更迭讓滿人和漢人的矛盾、革新派和頑固派的矛盾,一股腦的爆發出來。年邁的張之洞光是應對調停這些矛盾就已經有心無力。
與此同時,國內思潮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留學生回國,將先進的思想輸入國內,革命的呼聲越來越高。
作為封建專制的絕對擁護者,張之洞上奏《籌議約束鼓勵游學生章程折》,封禁報紙,干預私立學校授課,因此被打為背棄民族的漢奸。
此后,在滿清皇權的強勢擴張之下,張之洞和載灃之間發生爭執,心力交瘁之下稱病不出。
1909年10月4日中午,張之洞在憂憤之中離世,清廷賜謚號「文襄」。張之洞一生為官清廉,多虧諸位門生、同僚資助,才能料理后事。
在張之洞的葬禮上,他親信幕僚汪鳳瀛的兒子王榮寶送上了一副挽聯: 匡時苦費調停策,絕筆驚看諷諭詩。
這幅挽聯是對張之洞晚年為政最準確的寫照,勢力錯綜復雜的清廷,如果沒有張之洞居中調停,匡扶國家,勉力維持,恐怕早就分崩離析。
學貫中西、睥睨自傲的晚清怪杰辜鴻銘,曾在張之洞的幕府中任事二十多年。
但兩人在思想上卻存在巨大的分歧。辜鴻銘非常不認同張之洞「中體西用」的主張,被張之洞批評為「知經不知權」。
晚清怪杰辜鴻銘
這里的「權」不是權力的意思,而是變通,不遵循常規。
如果從一個巨觀的角度去觀察張之洞,就會發現,「權」這個字幾乎貫穿他的一生,每一次變通都會導致他的經歷發生變化。
正是這種變通之道,讓張之洞始終屹立不倒,保住有用之身,重新投身于自己的道統之中。
然而可悲的是,張之洞的一切行為,都有一個錯誤的目標,那就是維護封建皇權統治。
這就是理想主義者的歧途,當他努力保護的東西終將在歷史的潮流下被吞沒,那他所做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